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571263
大小:63.18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5-12
《耳叶牛皮消颗粒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p53及PCNA蛋白表达的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耳叶牛皮消颗粒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p53及PCNA蛋白表达的影响作者:何行玲,彭传芬,黄祖明,郭莲军【摘要】 目的观察耳叶牛皮消颗粒对实验性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大鼠p53基因及增生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热盐水灌胃方法制作CAG动物模型,以不同剂量的耳叶牛皮消颗粒进行治疗后,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胃黏膜p53及PCNA蛋白的表达。结果经过热盐水灌胃造模后,大鼠胃黏膜腺体萎缩。以耳叶牛皮消颗粒治疗后,大鼠胃黏膜腺体萎缩明显减轻,胃黏膜细胞p53阳性表达率和PCNA标记指数显著降低。结论耳叶牛皮消颗粒治疗CAG的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突变型p53基因及PCNA蛋白的表达,从而恢复
2、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平衡来实现的。【关键词】耳叶牛皮消颗粒;慢性萎缩性胃炎;p53;PCNA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的难点之一,属于癌前病变,对人类健康威胁较大。耳叶牛皮消CynanchumauriculatumRoyleex6Wight为萝藦科鹅绒藤属植物,是广泛分布于四川、湖北等地的常用草药,具有养阴补虚、健脾消食之功效。笔者经研究发现,耳叶牛皮消能明显提高小鼠的小肠推进功能[1]。进一步以耳叶牛皮消、黄连、枳实、白术、三七等中药制成耳叶牛皮消颗粒,并观察了其对CAG大鼠胃黏膜p53及PCNA蛋白表达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材料 1.1动物清洁级SD大鼠,体质量(2
3、00±20)g,♂,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动物生产许可证号:医动字第19-025号)。 1.2药物与试剂耳叶牛皮消颗粒由本院制剂室制备,批号:20070819,处方组成为耳叶牛皮消、黄连、枳实、党参、白术、茯苓、三七、白芍、法半夏、甘草、干姜,临用时用蒸馏水配制成合适浓度的混悬液。抗p53单克隆抗体(DO-1),由北京中山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PCNA单克隆抗体和LSAB试剂盒,由DAKO公司(日本)生产。 2方法 2.1模型制作及给药方法 取健康SD大鼠11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22只,即正常组、模型组和耳叶牛皮消高、中、低剂量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热盐
4、水灌胃方法制作CAG动物模型[2]。即用55℃6的15%氯化钠溶液灌胃,1次/d,每次2.5ml,共12周。实验开始,先处死5只正常组大鼠,并留取胃大体标本作为对照,以后各组每2周处死2只大鼠,取胃标本进行病理检查,以观察胃黏膜萎缩情况,判断造模是否成功。从第13周开始灌服药物治疗,至第24周末结束。其中耳叶牛皮消高、中、低剂量组分别予耳叶牛皮消颗粒相当于原生药5,2.5和1.25g·kg-1·d-1灌胃,正常组和模型组予等量蒸馏水灌胃。 2.2检测指标及方法 各组实验结束将大鼠断头处死后剖腹取全胃,沿大弯剖开,生理盐水漂洗摊平作大体观察,沿胃小弯条状取材。胃黏膜标本经10%甲醛液固定,石
5、蜡包埋切片。免疫组化采用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连接法(S-P),按试剂盒内说明书操作。阳性对照为已知阳性组织切片在同一条件下反应,阴性对照以正常兔血清代替第一抗体。结果判断标准参考文献[3]。p53结果按如下方法进行评分:①阳性着色程度:无着色为0,浅着色为1,深着色为2;②阳性着色范围:无着色为0,着色小于1/3为1,着色大于1/3为2,弥漫性着色为3。然后将以上两项评分相加,结果大于或等于三者为阳性病例。PCNA结果用PCNA标记指数(LI)表示:LI=PCNA阳性细胞数/计数细胞总数×100%。在高倍镜下选取5个有代表性的视野,每个视野记数100个细胞,计算PCNA阳性细胞表达率。
6、6 2.3数据处理 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SAS统计软件计算机处理。 3结果 p53阳性着色位于细胞核,呈棕黄色颗粒状,各切片显色分布不均,以片状和局灶性为主,少数为弥漫性分布。见图1。PCNA阳性着色位于细胞核,呈棕黄色细颗粒状。见图2。CAG模型大鼠在给予耳叶牛皮消颗粒治疗后,p53阳性表达率和PCNALI明显降低。其中耳叶牛皮消高、中剂量组p53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耳叶牛皮消各剂量组PCNALI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或P<0.05)。见表1。表1各组大鼠胃黏膜p53及PCNA蛋白的表达比较(略) 4讨论6 正常胃黏膜细胞的增生与凋
7、亡维持着细胞总数的平衡,这种平衡的失调在CAG到胃癌的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细胞凋亡受众多基因调控,其中p53基因是与人类肿瘤发生相关性最高的突变基因,位于17号染色体短臂上,对细胞的生长有重要的调节作用。野生型p53基因能阻止具有癌变倾向的突变细胞出现,但它很容易转变成突变型p53基因而丧失调节功能,导致细胞恶性增生[4]。野生型p53基因表达的蛋白半衰期甚短,一般检测方法难以检出,而当基因发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