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框架语义理论探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框架语义理论探索一、提出背景框架的概念首先由Fillmore提出。当时语言学界用来分析语言概念结构的主流理论是结构主义的语义学,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成分分析法(ComponentialAnalysis)。根据这一理论,概念或者词义并不是不可分隔的单位,它们与词语的关系也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相反,概念或者词义被看成是由语义成分(semanticcomponents)所组成,比如:Boy/manHUMANYOUNG/ADULTMALEgirl/womanHUMANYOUNG/ADULTFEMALE但这一理论对许多语言现象无法
2、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例如,根据这一理论,“男孩”和“女孩”之间只有唯一的差别——性别,两个词应该是围绕性别形成一种对称关系,“男人”和“女人”这对词语也应同样如此。但实际中并非如此:年龄范围:英语:“girl”>“boy”。汉语:“男人”大于“女人”(“男人”可以用作对未成年男性表现出男子汉气概的赞扬或调侃;)。褒贬义:汉语中“女人”偏贬义,而“男人”更多地表现正面的形象。鉴于这一现状,语言学家们觉得有必要对现有的语言概念结构的组织体系作出新的合理解释,Fillmore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了他的框架语义理论,试图对规则的语
3、言现象作出合理解释的同时对不规则的语言现象也给予合理解释。最初:1975年Fillmore发展:1977年《场景-框架语义学》基本形成:1982年《框架语义学》进一步发展:Langack-er、Lakoff等人事实上,当时不仅语言学界发现现有的语言概念结构分析存在着问题,认知心理学界、人工智能界等也都发觉了有必要重新组织概念结构。他们共同的研究努力产生了一系列相似的或者接近的成果,但不同的研究者对此给予了不同的名称:除了“框架”之外,认知心理学称之为“理论之理论”(theory-theory)、社会学称之为“社区”(com
4、munities)、人工智能称之为“图示”(scripts),还有人把其称为图式(schema)、普遍模式(globalpattern)、认知模型(cognitivemodel)、经验格式塔(experientialgestalt)、场景(scene)等。然而在认知语言学界,研究语言概念结构的最具影响的还要首推Fillmore的框架语义理论。二、基本内容我们以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认识框架语义理论对概念的处理方法。《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直径”这个概念的:“连接圆周上两点并且通过圆心的直线段叫圆的直径。”直径是一条直线段,但
5、不是一条普通的直线段,它连接圆周上两点并且通过圆心,也就是说,对直径的定义依赖于对圆的结构的理解。我们可以用下图表示出我们在理解直径时对圆这个背景知识的依赖关系。换句话说,直径与圆这两个概念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种紧密相连的关系应该在概念结构中得到表现。Fillmore把直径与圆之间的这种关系称为“概念显像与框架(profile/frame)”的关系。概念显像profile框架frame在框架语义理论里,显像指代词语象征的概念(相当于我们以往所说的指称意义),所以又经常被称为概念显像;框架则用来指代理解概念显像所需的背景知
6、识或概念结构,也可以看成是概念显像所蕴涵的背景知识或概念结构。Fillmore曾经这样定义框架这个概念:“当使用‘框架’这个术语时,我心里想到的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概念体系,对这个体系中任何一个概念的理解都必须依赖对其所属的整个结构的理解。”词语所表示的概念包括概念显像与框架这两个部分(传统的对概念的定义方法往往只关注概念显像而忽略框架这一部分),从而凸现对概念的认识与理解离不开其相关的背景知识或概念结构。因此,概念显像是不足以定义一个词语概念的,它必须和框架联系在一起,两者都是一个概念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一个框架可以十分复杂
7、,因此其所能支撑的概念显像也可以很多。例如,圆这个框架就可以覆盖很多的概念显像:直径、半径、圆心、圆周等。如果一个框架能够支撑多个概念显像,它就可以被称为域(domain)。我们可以说圆这个域包含了直径、半径、圆心、圆周等概念。在这一点上,框架语义理论与传统的语义场的理论比较相似,但两者也有很大的差异。语义场在区分词义时,词的区分要通过其他词来体现。处于语义场中的词项有时不能单独出现,需要语义场中的其他词才能体现。如father和uncle都处于kinship这个语义场中,但是uncle需要通过father体现,因为unc
8、le通常的father的哥哥或弟弟。框架语义模式区分词义是通过词的框架来定义的。同样是uncle,对于某人的uncle的框架来说,除了亲属关系外,还可能包括他的长相、性格、身高、体重以及与那个人特定的某些记忆和经历等。在Fillmore看来,框架“不是组织概念的一个附加手段,而是对语义学的根本性的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