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546202
大小:63.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5-11
《小学体育小足球-脚内侧传球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小学体育《小足球—脚内侧传球》教学设计一 、设计思路: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本课设计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身体练习为主线,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出发点,并根据小学五年级学生对足球有新鲜感,好学的身心特点,我确定了以“脚内侧传球”为主教材,以游戏“开火车”传球接力为辅教材,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本课以分组练习,游戏等形式进行教学,通过设疑—探疑—释疑等环节,使学生逐步掌握脚内侧传球的方法,并乐于参与到足球运动中来,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二、 教材与学情分析:小足球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个体育项目,也是小学体育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发展学
2、生的柔韧,协调,力量等身体素质有着显著的效果。本次授课内容是“脚内侧传球“开火车”传球接力”,授课对象是小学五年级学生,他们对足球属初步接触,正处在学习球类运动的启蒙阶段,而且这是他们第一次接触足球,熟悉球性,提高控球能力,培养对球类运动的兴趣很重要。因此,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多的创造条件让学生接触球。三 、教学目标:1、 使学生初步学会脚内侧踢球的动作方法,并乐于参与到足球运动中来。2、 培养学生的柔韧性,协调性以及腿部力量等身体素质。3、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建立自尊与自信,促进心理健康。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支撑脚与击球部位难点:
3、击球的力度和准确性五、教学特色:1教学中精讲多练,讲练结合,激励学生学习2 教学中收放结合,有意识让学生展示自我能力,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3本课采用递进式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足球技能,完成教学目标。 2014年远程研修课时计划执教年级:五年级班级人数:40人教师:刘朝辉教材足球:脚内侧传球教学目标1、 使学生初步学会脚内侧踢球的动作方法,并乐于参与到足球运动中来。2、 培养学生的柔韧性,协调性以及腿部力量等身体素质。3、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建立自尊与自信,促进心理健康。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支撑脚与击球部位难点:击球的力度和准确性课序
4、教学内容时间分配活动时间教学指导学生活动组织与要求一课堂常规2’1,接受报告,了解学生情况2.向学生问好3.宣布本课的内容、目标,安排见习生1.体育委员整队,检查人数,汇报老师2.向老师问好3.认真听取老师关于课堂的安排组织:四列横队××××××××××○○○○○○○○○○★要求:快、静、齐二热身部分7’6’1.两列纵队,绕球场慢跑2.关节活动操3.游戏:叫数追赶方法:分成人数均等的两组,两人一组对应站在中线两边,听教师报数后在区域内进行追或逃大家一起动起来1.学生自主2.主动练习,情绪高涨3.按照规则,迅速到达指定位置进行游戏,过程中严格按照规则进行组织
5、:四列横队,成体操队形站立。要求:动作认真,集中注意力,充分热身三足球脚内侧传球的练习8’7’1.教师组织学生用电脑观看脚内侧传球的完成视频,学生分组自主练习。重点:支撑脚站球的侧方,踢球脚后摆发力击球的中后部,使球成地滚式向前难点:控制好传球的方向与力度2.安排两人一组分场地进行分组练习3.巡回指导,纠正错误动作1.分组进行练习2.在练习中掌握原地脚内侧传地滚球的技术3.带疑练习,试图在练习中找到答案组织全班分为两人小组,安排小组长,自由练习要求:认真练习,体会动作要领四传球练习15’4’1.教师组织学生观看脚内侧传球的练习方法视频并教师讲解练习的方法2
6、.对学生进行思维进行拓展,要求学生思考最好的传球与抢断方法3.来回巡查,对学生练习进行指导,出现问题及时纠正学习方案:五人一个小组,四人传球一人断球,分场地进行练习1.尝试练习,交流体会2.积极自述练习体会3.观察对比同学之间的动作优劣1、总结结果:(1)传球的最好时机(2)抢断球最好的技巧与方法(3)在轻松愉快的练习中提高技术.组织:人数均等的八个小组规则:1、按教师分组进行练习2、传球过程中避免失误,抢断球的同学积极主动,抢到球的同学换回到传球队伍中,根据分组,到指定场地活动要求:积极参与,开动脑筋,勇于探索五踢球射门比赛5’4’1、讲解示范方法2.分
7、组,安排比赛区域3.教师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1、同学们使用脚内侧传球的动作进行射门练习2、团结努力,相互加油3、学生合作、探索、交流、创新动作组织:分成四组,以接力的方式进行,规定时间内哪个组进球数目最多的获胜,要求:放松、协调一致,密切配合六放松练习3’2’提示:1、全班同学互相帮助,达到练习的效果2、教师点评3、下课,收还器材1、学生积极进行放松活动2、学生自评互评组织:两人一组,互相放松要求:轻松愉快、勇于表现七场地器材足球20个,栏架4个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