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任务设计与教学(嵇华)

《集合》任务设计与教学(嵇华)

ID:36523807

大小:152.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11

《集合》任务设计与教学(嵇华)_第1页
《集合》任务设计与教学(嵇华)_第2页
《集合》任务设计与教学(嵇华)_第3页
资源描述:

《《集合》任务设计与教学(嵇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数学广角(集合)》任务设计及教学桐乡市濮院桐星学校嵇华《集合》目前编排在人教版修订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中。本节课涉及的重叠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渗透了集合的有关思想。集合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本节课中学生对于重叠部分的真正理解处于盲区,就如何找到一条符合学生学习的有效途径;在活动过程中如何关注学生活动过程经验的积累,关注活动表面之下活动的内涵,让学生付诸思考,并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理解。我设计并实施以下挑战性学习任务。一、任务说明1.任务及目标(1)任务如下:301班组织学生参加校运动会,参加跑步比赛的有5人,参加

2、跳高比赛的有3人,301班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共有多少人?学生任务操作:不管你认为参加这两项比赛的有多少人,请你用自己的方式(比如画图等)进行清楚的表示,等会来展示,我们大家一起观察交流。(2)任务目标:①在挑战性任务完成过程中,让学生经历活动过程经验的积累,提升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②在活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重叠的整个范围与本质联系,进一步深化重叠意义的真正理解。③注重学生对集合思想的渗透与感悟,与之解决方式的沟通呈现。2.设计说明教材是通过对参加跳绳、踢毽的学生名单的统计,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即统计人数有17人,而实际上参加的总人数却不是17人。后面

3、还安排了两道练习题,第一题为会游泳与会飞的动物,第二题为光荣榜获奖名单呈现,以此深化学生对重叠问题的理解和巩固重叠问题的解题方法。我在解读教材后,感到这三道题的设计其实是在同一层次上的,没有起到升华的作用,对集合的理解是浅层次的。通过实践尝试发现以全部名单的直接呈现让学生观察统计发现,过于直观,而且过多的关注单一的重叠部分,很难激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再者对学生来说没有任何的思维挑战性和撞击。我所设计的活动,意让学生在任务驱动下让每个3学生都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上,对同一个问题生长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观察、尝试、独立思考,互相交流

4、的时间和空间,加强自主建构,掌握重叠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在过程中感悟重叠,并顿悟重叠问题的解决方式方法。二、任务教学本任务教学从课堂开始直接呈现问题,让学生观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交流体验实际生活中的情况,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逐步展开任务。第一层次:呈现问题:301班组织学生参加校运动会,参加跑步比赛的有5人,参加跳高比赛的有3人,301班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共有多少人?注重观察交流,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学生谈想法,体会此问题生活中的各种情况现象,并作出大胆猜测(有多种情况,但不会少于5人、大于8人)。第二层次:学生任务操作任务:不管你认为参加这两项比赛的有多少人,请

5、你用自己的方式(比如画图等)进行清楚的表示,等会来展示,我们大家一起观察交流。围绕自身想办法作出合理又简洁的解释,聚焦各种情况的研究,学生展开任务操作用图或其它方式表示,要求表示清楚。初步感受在这个问题下的四种情况(8人、7人、6人、5人)。第三层次:学生展示交流、表达。在学生展示过程中充分关注学生对各种表示的看法与解释,可以简洁也可以以具体的实例说明(不求完美,只求学生想法的流露)。聚焦6人或7人的图,以点带面感受。(诸如:看到这幅图你想说什么?请你在这幅图中把6或7人找出来?请你圈出来等等)。全体综合审视思考,深化、感受思考。第四层次:学生演示操作以学生的已有

6、的直观感受和原始的思维出发,教师提供教具(可移动的两个部分),组织学生操作。第五层次:结合学生的演示操作,适时教师呈现集合图集中思考。重在学生对它的解读,进一步感知重叠现象,并且抽象化加深感受。但也不是单一的呈现,而是放置在一个动态的重叠变化中展开交流。(如下)3(1)逐个感知加深,并与解决的算式加以联系。5+3-0=8人、5+3-1=7人、5+3-2=6人、5+3-3=5人。(学生作出简单分析这样列式的理由,突出重复。)(2)感受加深理解(结合刚刚学生的演示操作以及观察这四副图与你有什么想说的?)。关注点:重叠范围与变化上,让学生体验重叠少人就多,重叠多人就少,

7、直至不会再少再多的具体感知。本学习任务设计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对教材适当加以改编,寻找更易让学生感受与体验的活动思考空间与媒介。同时也想激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在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自主体验生成,本设计至始至终关注着学生的思想渗透学习,而把解决方法放于第二位,也是对于本任务的再次补充、理解与升华。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