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练习

《桃花源记》练习

ID:36519995

大小:65.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5-11

《桃花源记》练习_第1页
《桃花源记》练习_第2页
《桃花源记》练习_第3页
《桃花源记》练习_第4页
《桃花源记》练习_第5页
资源描述:

《《桃花源记》练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初三语文古文复习:《桃花源记》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一、知识积累1、填空题(1)《桃花源记》选自,作者,朝代大诗人。(2)本文概括而成的成语是,现在用来比喻2、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4-1缘溪行2芳草鲜美3落英缤纷4复前行5欲穷其林6才通人7土地平旷8屋舍俨然9桑竹之属11如外人12黄发垂髫13阡陌交通14乃大惊15便要还家16咸来问讯17来此绝境18率妻子邑人19遂与外人20乃不知有汉21无论魏晋22延至其家23此中人语云24不足为外人道也25便扶向路26处处志之27及郡下28诣太守29遣人随其往30寻向所志31欣然规往32未果33寻病终

2、34豁然开朗35怡然自乐36遂迷37后遂无问津者-4-3、翻译句子:(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5)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6)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8)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9)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二、课文内容分析1《桃花源记》一文以时间为线索。以渔人进入桃花源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花源到访问桃花源,再到离开桃花源,到再访桃源一

3、线贯之,串连全文2第一段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气氛,也为桃花源-4-的美好作铺垫。3桃源人听到渔人叙述外界的变化后,为什么“皆叹惋”?外界变化大,社会黑暗,战乱频繁,人民生活痛苦,长时间与世隔绝。4当渔人离开时,桃源人为什么嘱托“不足为外人道也”?桃源人心存戒心,想保住这个绝境,避免战乱,不想让外人知道,打扰了他们平等、自由、幸福的生活。5桃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桃源人居住在与世隔绝的地方,过着平等,自由,安定,富足的生活,不愿饱受战乱之苦。6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

4、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让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似真似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是不存在的。7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自然环境优美,民风纯朴,热情好客,生活富足,没有阶级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之苦。8文章最后写到刘子骥去找桃花源,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刘子骥与陶渊明是同时代的人,把他写进去,表示事情真实可靠,这样进一步渲染了作品真真假假的气氛。9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理想的社会?与黑暗现实对立,那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是整个封建社会人民共同的理想。10文中第三段写“桃源人”初见渔人,“乃大惊”有何用意?写出了桃源人见生

5、人惊异,显示桃花源与世隔绝久远。11你学过本文之后,如何评价渔人?有好奇心,背信弃义,追名逐利12你认为武陵郡太守和刘子骥寻找桃花源的目的一样吗?不一样。太守时为了夺取桃花源,而刘子骥是为了欣赏和追求理想社会。13依据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应具备哪些条件?自然环境美好,社会生活宁静,物产丰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劳动,过着美好宁静、幸福的生活。14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寄托了自己怎样的社会理想?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的桃花源社会?这个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能否变成现实?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个理想?陶渊明的理想社会:环境优美,土地肥沃,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民风淳朴

6、,宁静,自给自足。//反映了作者主张和平,向往安定、美好的生活,寄托了他的政治抱负,反映了人民的愿望,表达了他对封建社会的评击和批判。//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15作品的思想反映作者的思想,通过学习本文,你认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是一个看不惯社会的黑暗,厌倦了官场的斗争,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追求功名利禄的人。16外国作品中也有虚构的理想社会,你知道吗?17世纪英国人莫尔虚构了一个乌托邦岛。18联系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请你联想桃花源的生活与当时外界人民的生活有什么不同之处?桃花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愿望?不同,桃源人不想外界人民那样存在着阶级差别,有着

7、贫富差别,他们不必担心战争的侵害,他们人人平等,老有所养,生活安定,快乐。寄托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三、练习巩固(一)、〔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乙〕房玄龄①奏:“阅②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③曰:“-4-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④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⑤安,此乃朕之甲兵也。”(选自《资治通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