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518010
大小:56.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11
《小学跪跳起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跪跳起》教学设计与反思安吉县天荒坪小学马周玲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本课教学以“以人为本,健康第一”教育思想为指导,以教材为依据,以团结协作、竞争欢乐为主题,以游戏练习为主线,选用“一材多用”、“大容量、高密度、小强度”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多种激励的手段,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玩中学、学中玩。抓住教材本身的德育因素和学生实际,积极创造机会,自然渗透德育和运动保健教育。二、教材分析:主教材跪跳起是《大纲》要求学会的基本动作之一,是小学生非常喜欢的体育项目之一,是一种垫上运动。它是技巧的基础动作,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法。它易于教学,锻
2、炼身体的价值比较高,学生也乐于学。学好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柔韧性、协调性、灵活性。对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团结拼搏的优良品质具有促进作用。三、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运动基础较薄弱,侧重于感性。学生对动作的模仿能力较强,且好奇、好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运用直观示范法,多用激励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结合运动保健,注重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保健与育人相结合。 四、教学目标:认知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跪跳起动作要领及练习的基本方法。技能目标:通过跪跳起的教学使80%学生能够完成动作,通过往返跑发展学生的灵敏,柔韧,协调等身体素质。情感目标:在本课中使学生初步具有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以及集体主
3、义精神。教学重点:掌握跪跳起的动作技术,跪跳起的动作连贯性;难点:摆臂制动与脚面、小腿压垫、提腰动作要连贯、协调收腿要快。《跪跳起》课时教案学习目标学生能够掌握跪跳起的动作要领,完成基本动作。下肢、腰腹力量得到锻炼。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相互合作的良好意识。学习内容1.跪跳起2.4X10M往返跑教学内容及要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一.教学常规1、集合、整队宣布课的内容2、队形队列练习3、游戏“叫数抱团”4、各关节活动扩胸运动腰部运动膝关节运动手腕脚踝运动动作正确整齐,注意力集中,精神饱满。1.观察学生的站队的情况2.问侯语“同学们好!”3.介绍本节课的内容4.安排见习生5.提示动作与要求并发口
4、令1.成四列横队集合2.体委清点人数3.师生问好4.了解本次课的内容5.听口令进行队列练习10二.基本部分1.“潮起潮落”身体协调摆臂2.跪坐垫上,抬膝压脚背3.跪坐垫上,面对目标,提膝向前腾起4.2人一组,相互帮助体验完成动作。1.创设情景,提示学生用身体的协调,营造潮起与潮落的场景,体会前后摆臂与身体起落的协调。2.请学生示范动作方法。3.观察巡视练习,提示动作要领4.示范跪坐在垫上提膝向前腾起动作。5.讲解动作要领,组织小组练习。61.学习并体会潮起潮落的摆臂与身体动作2.与同学合作完成动作场景3.积极思考问题4.2人一组进行体验动作练习5.相互评价,继续练习6.自我展示7.看师示
5、范提膝的动作,听动作要领 15 5.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形成互帮互助学习及双人拓展学习重难点:摆臂与身体的协调,脚面和小腿用力压垫,积极提膝,收腿起立 .观察巡视并提示不同的评价方法。7.组织优生展示8.组织学生尝试“跪坐在地面上,如何跳起?11.请优生展示,总结动作要领。12.引导学生进行互帮互助拓展练习8.尝试练习并评价9.认真思考问题,进行尝试实践练习10.优生自我展示 10 2)4X10M往返跑1.观察,引导并组织学生练习。2.请学生示范并讲解动作四.结束部分一.总结,评价二.下课1.表扬学生合作精神,激励继续努力。2.总结本节课教学内容。3.宣布下
6、课。1.集合,听教师总结学会激励。2.评价本节课的满意度。3.收还器材。4.师生再见5分钟器材准备体操垫20个 安全与保护保护者立与练习者侧后,迅速提拉上臂或托其腋下或在体后,,帮助腾起。预计运动负荷中场地设计 篮球场一个五、亮点反思 我这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整堂课充满激情,在一节课的时间通过上课的魅力将学生充分地调动起来都投入到我的体育课堂中来。其次是整个教学过程安排紧凑,对主教材的学习把握较好,手段和辅助方法运用比较好,较好地解决了教学的重难点。在导入课的内容时,我选择了弹簧的原理来说明跪跳起的用力,摆臂的重要性以及脚背和小腿用力压垫的道理。六、存在问题反思
7、不足的地方首先在落实新课程标准理念方面有一定的欠缺,如,在进行学习时,可以请三名学生出列展示,再分小组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尝试练习,之后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给出示范,得出动作正确的方法,学生分小组探究练习。在场地布置方面存在失误,布置场地可以在学生探究练习的过程中合理利用时机进行。上课时间虽然没有出现拉堂但处理不够好。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