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510247
大小:1.06 MB
页数:31页
时间:2019-05-11
《我国民事诉讼举证时限制度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分类号UDC10126.W1141088密级编号论文题目年2014年6月2日原创性声明J
2、IIIIIIIIIIIIIIIIIIY2571498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本文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内苤直盔堂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己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燃指导教师签名:日期:尘丛叠≤亟!!銎日期:在学期间研究
3、成果使用承诺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内蒙古大学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全部内容或部分保留并向国家有关机构、部门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也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为保护学院和导师的知识产权,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属于内蒙古大学。作者今后使用涉及在学期间主要研究内容或研究成果,须征得内蒙古大学就读期间导师的同意;若用于发表论文,版权单位必须署名为内蒙古大学方可投稿或公开发表。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毖指导教师签名:日期:垫』
4、垒堡≤亟!虽日期:我国民事诉讼举证时限制度研究摘要举证时限制度在我国的立法层面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严到宽的发展历程,而理论界对它的各种讨论声音从未休止,司法实践中又很难一一照搬遵循。为促进法律的统一适用以新民诉法的法律规定为切入点,结合司法实践及相关法理进行研究和讨论是非常必要的。论文除了引言和结语部分外共由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对举证时限制度的沿革做系统阐述,对新修改的民事诉讼法出台前后的法律法规进行分析对比。接着说明举证制时限制度的概念、特征和意义。举证时限制度是指负有举证责任的民事诉讼当事人对自己的诉讼主
5、张应该在法定期间或法官指定的期间内向法院提交证据材料,若因客观因素确实不能提供证据的,应在该期间内提供证据线索,逾期不提供将丧失要求法院接收该证据并进行质证、认证活动的诉讼期问制度。举证时限的设置不仅改变了我国民事诉讼的理念,使其从原来注重实体公正转变为更为关注程序公正,而且改变了整个民事诉讼的制度,其影响远远超出证据制度本身。概述的章节里着重探讨了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的65条和证据失权制度。第二部分通过对当前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六个国家、地区相关制度考察分析,分析制定法律的立法环境和配套措施,并从中选择适合
6、我国国情的部分,重点探讨创建“强制答辩制度”和如何有效监督法官的自由心证等问题。第三部分将对我国目前司法现状进行分析,重点围绕“新证据”概念界定以及惩罚措施适用的理论基础进行论证。并通过解读不同民事诉讼参与人的心理及诉讼行为对诉讼进程的影响,集中研究法院行政化管理对审判机关、审判人员的制约和消极后果。第四部分将在总结的基础上,提出对充实和完善我国民事举证时限制度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笔者是坚持构建较严格的举证时限制度,相应地要完善审前准备程序,规范证据交换流程,法官行使必要的释明权,并建议借鉴“证据调查令”制度
7、。关键词:民事诉讼;举证时限制度;证据失权URESEARCHOFCHINA’SPRooFLIMITATIoNSYSTEMINCIⅥLLITIGATIoNABSTRACTProoflimitationsystemfromlegislativeaspectsinourcountryhasstartedfromzero,fromstrictnesstoleniency,andthediscussontheissuefromtheoristshasneverbeenstopped.Thissystemisquite
8、difficulttopracticeintherealcase.TopromoteuniformityofthelawapplicabletothelegalprovisionsofthenewCivilProcedureasastartingpoint,it’Sverynecessarytostudyanddiscussthisissueincombiningthelegalpracticewithrelatedlegaltheory.Thisthesisaltogetheriscomposedoffo
9、urpartsinadditiontotheintroductionandconclusion.Thefirstparttalksabouttheevolutionofthesystem,comparingthelegalprovisionofbeforeandafterrevisingtheCodeofCivilProcedure.Andthengiveconcepts,characteristicsandsi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