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474518
大小:847.00 KB
页数:22页
时间:2019-05-09
《思辨使论说文如此深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是的,科技是伟大的,它推动过也仍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必将使人类开创新的辉煌。但是,正如一位哲人所说:“科技可以用来解决问题,但它不能解释为何要解决问题。”人类的发展是立体式的,当我们忙于构建科技大厦的时候,人性的殿堂也早已悄然而兴起。当我们为科技大厦的规划绞尽脑汁时,是否考虑到人性殿堂或许根基不稳呢?当我们拥有了先进的科技手段时,是否想过科技这把双刃剑可以披荆斩棘也可以大开杀戒呢?当我们抛开林林总总的科技成果不谈时,是否想过到哪里去寻觅人类心灵最终的归宿呢?那些在键盘上能将贝多芬等世界名家的曲子倒背如流的德国绅士
2、们何以在二次世界大战中变成了疯狂的野兽呢?或许在于他们只重视硬件升级而忘掉了软件——人文素养的设计吧。所以,为了让曾经有过的的悲剧不再上演,人类啊,请不要忘记另一半——人文。(《不要忘记那一半》)猜一猜:此文判为满分的原因是什么?高三作文训练系列之一浙江龙游第二高级中学谭芳思辩让论说文如此深刻思辩:1.指运用逻辑推导而进行的思考2.思考辨析高考作文发展等级关于“深刻”的要求:(1)透过现象深入本质(2)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2006调整)(3)观点具有启发性“啃老族”有这样一些人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主动放弃了就业的机
3、会,赋闲家不仅衣食住行全靠父母,而且花销往往不菲。这样的一群人叫“啃老族”,也叫“傍老族”他们的年龄都在23-30岁之间。据调查,这一现象在中国已相当普遍。主观客观由于缺乏竞争意识,惰性和依赖性;心理却还没有经受过社会的磨砺,不能独当一面……家庭的抚养方式应试教育难辞其咎就业压力催生“啃老”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探原因,推结果,求对策※凡事要从主观、客观两方面分析原因才会使文章走向深刻内外因的分析(2006年调整为将“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调整为“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这样修改使原项目中的层次表述得更加清楚
4、。“问题”改为“事物”,既科学,又降低了理解的难度,扩大了内涵,更符合作文写作的实际;将“原因”改为“因果关系”,扩大了考查的力度,强调考生对事物不能只知其因,更要重视其果,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表面,更要重视其发展过程)4.这种现实,是一种生命的病态轮回,把自己的老人啃死,然后自己又心甘情愿的被自己的孩子啃,就这样一代代的啃下去,周而复始,谁真正享受了人生的乐趣呢?谁又是受益者呢?1.“啃老族”现象如果继续发展,使自己缺乏竞争力,也终将被社会淘汰。结果的推断3.这种现象蔓延开来,将会迟滞整个社会的发展,鲁迅“国将不国
5、”的呐喊不再是杞人忧天。2.还会害了父母亲朋,给他们带来沉重的心理和生活负担,以后这些人在无所依靠的情况下,很可能走入歧途,危害社会。根本对策的探求对于“啃老”的年轻人来说:树立个人理想、建立起积极的情绪、提高自尊水平、掌握解决社会复杂问题的技巧和对结果多角度的分析能力就社会而言:进一步完善就业机制,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作为家长:要弄明白怎样才是真正爱护下一代。。。。。。。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表达(述表象)表面上看(听说)起来是……(掘根本)实质上是……的表现(使之然),……(推结果)其结果是……(求对策)倘若要……….,
6、则……孩子“啃老”,谁的责任近年来,“啃老族”一词时常见诸报端,不少毕业生走出校门后就加入到“啃老一族”。没有人希望自己毕业就失业,但有一些同学在经过几次尝试未果后,选择了他们潜意识中认为更容易的一种应对生活变化的方式———退回到家庭中,“啃老”。 工作不自由、工作没前途、人际关系困难是“啃老族”放弃工作的常见理由。这些的确是初入职场的年轻人面临的困难,但当它们成为年轻人放弃工作、回家“啃老”的理由时,所折射出的是内心的荒芜。二十几岁是人生中的任务模糊期,没有明确的家庭责任,社会成就感也不很强烈。若缺乏对个人人生规
7、划,“啃老”的想法就水到渠成了。 究其深层原因,一个是与家庭的抚养方式有关。我们现在的家庭给了孩子过度的关注,甚至在孩子的需要产生之前,早早为孩子考虑到了。家长还越俎代庖,为孩子设计各种目标,比如,不尊重孩子需要,让孩子参加各种辅导班,并且陪着孩子共同学习,扮演了监督、监控、辅导的角色,缺乏对孩子的独立意识、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孩子很少有属于自己的“真正行为”,自然也很少为自己的行为负责。长此以往,孩子自然就会失去对内心需求的发现,对父母也缺少责任感。到孩子毕业的时候,父母的目标初步完成,孩子却发现自己没有目标
8、了,也不知道如何在职场上寻求帮助。于是大家看到的是他们本能式的心理需求,如吃喝玩乐。而只有更高的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才能帮助他们战胜前进中的困难。 原因之二是:大学生的生理成熟了,心理却还没有经受过社会的磨砺。因此,许多家长生怕孩子被社会一下子击垮。“不着急,慢慢找,直到找到合适的工作”、“不好就换一家”、“自己的孩子总不能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