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48例异位妊娠的原因、诊断及处理

探讨48例异位妊娠的原因、诊断及处理

ID:36471732

大小:60.18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11

探讨48例异位妊娠的原因、诊断及处理_第1页
探讨48例异位妊娠的原因、诊断及处理_第2页
探讨48例异位妊娠的原因、诊断及处理_第3页
资源描述:

《探讨48例异位妊娠的原因、诊断及处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探讨48例异位妊娠的原因、诊断及处理【关键词】异位妊娠本文就我院近两年来48例异位妊娠的发生原因、诊断方法及处理原则等进行分析探讨。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我院收治急重症妇产科病人150例,其中48例异位妊娠发生率32%。患者年龄20~43岁,其中22~35岁42例,占87.5%,合并失血性休克36例,合并重度贫血10例,合并中度贫血者2例。1.2诊断方法依据临床表现,突然下腹一侧撕裂样疼痛伴有停经史者43例,其中停经32~40天者36例,停经41~48天者7例,无明显停经史者5例;有头晕、恶心及肛门下坠感伴阴道出血淋沥不断者40例,无明显上述症状者10例;突然发生晕厥者16

2、例;此48例患者均无明显外伤史。阴道检查及后穹窿穿刺:阴道暗红色血染,后穹窿饱满,宫颈举痛明显、宫体有漂浮感者43例,5例此表现不明显;后穹窿穿刺抽出不凝血者45例,其余未穿出。辅助检查:35例测定尿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阳性,13例未做。B超检查:38例B确诊,10例未行B超检查。2结果346例一经确诊,立即剖腹探查,其中出血达2000-2500m135例,达1000-2000m110例。其中壶腹部妊娠破裂者27例,峡部妊娠破裂10例,伞瑞流产者8例,脾破裂1例。2例保守治疗l周后效果不佳,则剖腹探查,见输卵管伞端流产被血块包裹与周围组织及器管粘连,取出陈旧血块1000克

3、,出血约500ml。48例异位妊娠的发生原因:绝育手术后36例,明显见到输卵管迂曲、水肿、管腔狭窄者20例;未行绝育手术l0例,其中有慢性输卵管炎者8例,宫内有节育器者2例;未婚者1例(有性生活史),误诊(脾破裂)1例。3讨论3.1异位妊娠是妇产科急腹症之一。其中以输卵管妊娠最常见,发病部位以输卵管壶腹部最多,约占55~60%,其次峡部占20~25%,再次为伞端占17%。我院异位妊娠为32%,一般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尿妊娠试验,后穹窿穿刺即可初步诊断,结合B超检查就可进一步确诊,剖腹探查后则可确定部位,明确是破裂型,还是流产型。术后均送病检证实。3.2异位妊娠发生的原因:慢性输

4、卵管炎,其病变主要在输卵管的浆膜层或浆肌层,造成输卵管周围粘连。管形扭曲、管腔狭窄及管壁肌肉蠕动减弱,从而使孕卵的运行受到影响。宫内节育器放置后致异位妊娠的原因也是引起输卵管慢性炎症。输卵管绝育术不论是结扎或是剪断,如果形成输卵管瘘管或再通,均有导致输卵营妊娠的可能。输卵管绝育后复通术或输卵管成形术,亦可因疤痕使管腔狭窄,通畅不良而致病。本组输卵管妊娠绝育手术致病者占75%慢性输卵管炎引起者占17%,宫内节育器影响者占7%,其它占1%。33.3处理原则,异位妊娠一旦明确诊断,以尽快手术治疗为主。大部分合并休克,重度贫血的患者.应在纠正休克,补充血容量的同时,进行手术抢救,术毕后

5、,应合用大剂量抗菌素,因阴道淋沥不断出血,考虑有感染存在,以使病人尽快恢复健康,伤口早日痊愈出院。对早期症状不明显,诊断较困难时,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给对症治疗,若有阴道出血淋沥不断,阵发性腹痛,附件肿块及低血热,则就可明确诊断,一旦确诊,即在抗感染、抗贫血同时立即行剖腹探查,以免延误病情,危及患者生命。本组仅1例因交通不便,延误病情,积极抢救无效死亡,其余均立即明确诊断,及时手术,康复出院。3.4提高对异位妊娠的警惕是及早及时诊断异位妊娠的关键。对放置宫内节育器,绝育手术后,慢性输卵管炎、盆腔炎史等具有高危因素者~旦可疑妊娠,应高度警惕异位妊娠,只有这样,才能对不典型病例及早

6、明确诊断,及时治疗。参考文献[1]乐杰.妇产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乐杰.妇产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