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其分析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其分析

ID:36461698

大小:60.69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10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其分析_第1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其分析_第2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其分析_第3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其分析_第4页
资源描述: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其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其分析【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SCL900引言大学生心理问题日趋严重,已成为现阶段心理学乃至整个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它不仅决定了个人的生活质量,而且对国家、对社会都有相当大的影响力.研究表明,精神疾病及其他心理障碍已成为大学生退学、休学等中断学业的重要原因,甚至直接导致自杀倾向的产生.我们就西北工业大学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1对象和方法1.1对象随机抽取西北工业大学大一、大二、大三和大四的44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大一学生作为新生,大二、大三、大四作为老生看待.最后收回有效问卷438份,其中男生368人,女生70人,

2、新生158人,老生280人.1.2方法采用汪向东等[1]编制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作为测量工具,根据症状严重程度分1~5级评分(1分:无,2分:轻度,3分:中度,4分:偏重,5分:严重).进行评定前由研究者对被测者详细讲解评定目的,统一指导语,要求被测试者根据自己的情况如实作出评定,问卷当场收回.数据以x±s表示,采用单样本t检验,运用SPSS10.0软件包对测试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2结果42.1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全国常模的比较西北工业大学学生在SCL90上各因子得分与全国常模的比较结果见表1.西北工业大学学生SCL90分量表的九项因子平均值都

3、高于全国常模组,由单样本t检验可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这说明该大学生群体相对于国内正常人群而言,心理健康水平较低.SCL90因子得分如果达到3分,说明该因子项自觉症状已达中度,提示可能有比较明显的心理障碍,需要进行心理辅导.西北工业大学学生各因子分≥3检出率在0.82%~10.20%之间,合计为40.82%.表明大学生当中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隐患.2.2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西北工业大学不同年级学生在SCL90上各因子得分情况见表2.新生与老生在各因子上的得分都无统计学差异,说明他们心理健康状况基本相同.3讨论  本研究结果

4、表明,西北工业大学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正常人群,提示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总体状况很不乐观,他们存在着不同程度心理问题,充分说明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出现这样结果的原因有以下几种解释.首先,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作为一个承载社会和家庭高期望值的优秀青年群体,他们自我定位比较高,对自己的前途有着更高的要求.而随着社会的变革,政治经济体制和思想文化多元化的倾向,他们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这就使其心理压力比一般群体更大,再加上他们心理发育尚未完全成表1西北工业大学学生SCL90各因子得分与国内常模比

5、较表2西北工业大学新生和老生SCL490各因子得分比较熟,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弱,因此,就演变成了心理障碍的高发群体[2].其次,作为全国重点高校,对人才发展的要求比较高,其教育管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较中学相比变化很大,使部分学生适应不良,引发内心焦虑与压力,从而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下降[3].  本研究结果还表明,大学生心理障碍检出率达40.82%.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和敌对因子上,分别达到了10.22%,7.32%和8.98%.强迫症状一般表现为个体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的一些无意义的思维、意念、行为等.人际关系敏感主要是指某些个人的不自在感与自卑

6、感,尤其是在与他人相比较时更为突出.敌对主要表现在厌烦、争论、摔物、甚至斗争和不可抑制的冲动爆发等各个方面.大学生心理疾病发病率增多的主要原因是个性和人格缺陷,即①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②交际困难造成心理压力;③学习与生活的压力;④对网络产生过于强烈的依赖性;⑤情感困惑或危机;⑥独生子女教育不当造成的后遗症;⑦家庭及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⑧就业压力[4].因此,我们认为在大学生中要开设心理学必修课,加强心理素质教育,一是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二是培养大学生的自我调节和宁静心态;三是通过思想文化课的教学,帮助学生获得处理人生的智慧;四是通过艺术类课的教学,培养大学

7、生的审美爱好,拓展大学生的生命空间.【参考文献】[1]汪向东,姜长青.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出版社,1999:31-35.4[2]郑日昌.大学心理辅导[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1:361-432.[3]季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M].2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6-248.[4]高宝营.大学生心理学基础知识读本[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224-311.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