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460828
大小:61.68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10
《急诊科“三无”病人的应急救治与人文关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急诊科“三无”病人的应急救治与人文关怀【摘要】目的针对来院急救的“三无”病人,制定行之有效地应急救治措施,从伦理道德角度出发,明确救死扶伤是医务人员的天职,尊重和珍惜“三无”病人的生命、人格及医疗的基本权利,坚持“生命价值原则,社会效益第一,病人利益至上的原则”,进行应急救治,体现亲情服务,人文关怀。方法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在上层机关及社会各界的协调及院内各相关科室的协助下,进行及时有效地救治。结果应治必治,整体护理,人文关怀使“三无”病人真正感受到亲人般关心与照顾,也感受到家的温暖,营造一个和谐、温馨、安全的救治空间。结论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整体护理和人文关怀相结合是保障“三无”病人在
2、最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好的救治效果的重要因素。【关键词】“三无”病人;应治必治;亲情服务;人文关怀 随着我国急救医学逐步发展和完善,医院的急诊科已经成为抢救各种急、危、重病人的集中场所,也成为反映一个医院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志。然而随着急诊制度的建立,“120”、“110”等网络的形成,城市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多,人们急救意识的日渐增强,送至急诊科急救的“三无”病人(即无金费、无身份证明、无居住地址、无责任承担机构或人员及街头流浪人员为主)日益增多。“三无”病人的存在是当前社会普遍现象,解决好“三无”病人的医疗救助问题是公立医院的基本职能。我院急诊科在2009年收治68人次“三无”4病人,由此产生医务人
3、员救治有一定的困难,医院面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矛盾及相应的伦理问题等。该怎样处理好“三无”病人的救治工作是急诊科乃至医院管理中面临的新的问题。现浅谈对我科室收治68人次“三无”病人的救治中,应治必治,人文关怀的一点体会。 1临床资料 在2009年收治68人次“三无”病人,共58人,男42人,女16人,年龄16~68岁,最终找到家属14人,送救助站16人,死亡6人,其余病情暂时得到缓解而离院。绝大部分病人因长期流浪街头,病史及发病经过表达不清楚,久病延误治疗,严重的营养不良导致多器官衰竭,来院时病情危重,已经失去最佳治疗时机,再者因长期缺乏家人、亲人的关怀,性情孤僻、性格暴躁,不配合治疗
4、,给救治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急诊科医护人员只能靠细致的体格检查和临床经验,必要的辅助检查,相关科室的协助会诊,应治必治,得到了较好的救治效果。在收治“三无”病人过程中医院及我科室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并经得医院同意和支持雇佣专人护理人员,使得病人救治有了较好的保障。 2转变护理理念,实施人文关怀4 人文关怀是对人、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命运和前途的关心,对人性和人权的尊重和保护,也是对人独立思想和人格的容许和提倡。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病人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呼唤着医务人员人文关怀的回归和发扬,“人文关怀”、“人文精神”越来越显示它的独特价值。随着“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建
5、立,突出了病人是整体的社会人的概念[1],要求医务人员转变观念,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改变护理行为方式,扩大护理服务范围,满足病人的治疗需求。从基础做起,从细节入手,营造一个和谐、温馨、安全、充满亲情的救治空间,为病人排解对疾病的恐惧和压力,减轻心理负担,舒缓抑郁的心情,增强信心,拉近医患的距离,建立医患之间的信任感,促进病人的康复[2]。笔者从以下几点做起:(1)医务人员首先以高尚的职业道德,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多层次进行普及人文知识,丰厚知识内涵,爱心教育,提高“人文关怀”,“人文精神”的理解和认识,进行人文素质修养教育,使“人文关怀”在“三无”病人的救治工作中得以有效实施。(2)
6、着手开展以专业的技能、科学的手段干预病人的生活及治疗相关的整体护理。急诊科危重病人具有应急性、综合性、风险性、复杂多变性和不间断性、流程环节多、重症监护多变化等特点,要求急诊医护人员坚持不断学习和提高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熟练掌握抢救操作技能,为满足危重病人的抢救,实施人文关怀,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3应治必治 我院在收治“三无”4病人的医药费用每年均高达数十万元之多,而实际国家和民政部门承担的医药费用极少,但即便这样,我科室在收治“三无”病人时,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做到应治必治,确保“三无”病人能够及时得到基本的有效救治。 4“三无”病人救治后的安置
7、 “三无”病人的救助和安置工作虽然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救助“三无”病人,为“三无”病人撑起一片蓝天,让这类被遗弃的贫苦病人也能感受到社会的温暖,这是我们每个公民应有的责任和义务。 总之,为病人提供体贴入微,人性化医疗服务,高效的医疗质量,实施人文关怀,努力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是我们工作的职责。【参考文献】 1徐东娥.人文关怀护理现状调查分析.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