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405452
大小:39.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10
《(梁洪瑜)比大小学科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灵宝市第一小学一年级数学学科教学设计课题比大小主备人梁洪瑜复备人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2.认识“>”“<”和“=”,知道其含义。3.会用“>”“<”和“=”来描述5以内的大小,建立学生的数感。4.在探讨解决实际问题中,初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会用“>”“<”和“=”来描述5以内的大小。难点:认识“>”“<”和“=”,知道其含义。教学过程教学设计复备一、引入 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1~5,让我们先来复习一下吧。(学生齐声读出1.2.3.4.5).2、观察数量。 (媒体出示书第17页的主题图)。师:小猴子想请同学们帮帮忙,图上的小猴和水果
2、可以用哪个数来表示呢? (学生可能回答:猴子的只数可以用3来表示;梨的只数可以用4来表示;桃子的只数可以用3来表示;香蕉的只数可以用2来表示。)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小猴和水果的图片分别为: 小猴、梨、桃、香蕉,它们的个数分别为3 、4、 3、2。)【设计意图说明:创设学生喜欢、熟悉的情境,既帮助学生复习了旧知识,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探究的欲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3、揭示课题。 师:观察得真仔细,那么这些数哪个大那个小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比大小》。出示课题《比大小》。二、新授 探究一: 1、 知道相等。 (媒体出示:小猴和桃子图。)师
3、:小猴最喜欢吃桃了,一个猴子吃一个桃子,桃子够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小组合作借助学具卡片动手摆一摆、比一比。(学生可能回答: (1)我用数的方法来比较。猴子有3只,桃子也有3只,猴子和桃子一样多,所以桃子够分了; (2)我用摆一摆的方法进行比较,猴子摆了3只,桃子也摆了3只,猴子和桃子一一对应一样多,所以桃子够分了。) 师:刚才某某小朋友说的方法,也就是:1只猴子对应1个桃子,1只猴子对应1个桃子,„„3只猴子对应3个桃子,正好一样多。 【设计意图说明:通过数一数,摆一摆,说一说,引导孩子动脑、动口、动手全方位地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并且通过利用已经学
4、过的数数和一一对应的方法,引出新的知识,让学生感悟知识迁移。】2、认识等号。 师:小朋友的方法可真好,你们已经会用我们前几节课学的本领来解决今天的新问题了,你们真棒。3和3同样多,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同样多呢?(学生回答:等号。)师:等号是两条一样长的线, 表示这两个数相等。师:仔细观察,等号两边的数有什么有趣的地方? (学生可能回答:等号两边的数相等;等号两边是两个相等的数。) 师:所我们可以说:相同数比大小,中间用等号。探究二: 1、 知道大于。 (媒体出示:猴子与香蕉图。)师:如果每只猴子吃1根香蕉,香蕉够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小组合作借助学具卡片动手摆一摆、
5、比一比。 (学生可能回答: (1)我用数的方法来比较。猴子有3只,香蕉有2根,猴子比香蕉多,所以香蕉不够分; (2)我用摆一摆的方法进行比较,猴子摆了3只,香蕉摆了2只,猴子和香蕉一一对应,香蕉比猴子少了,所以香蕉不够分。、认识“>”。 师:猴子有3只,香蕉只有2根,(分别点击猴子图和香蕉图,媒体出示3、2)3比2多,我们还能用等于符号吗?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呢?教师板书:3>2 读作:3大于2;带领学生读。)师:仔细观察,大于号有什么特点?大于号两边的数又有什么特点? (学生可能回答: (1)大于号的左边开口大,右边尖尖的; (2)大于号的左边是大的数,右边是小的数;
6、(3)大于号的开口对着大的数,尖尖角对着小的数;师:所以我们可以说:开口大,朝大数。探究三 1、知道小于。 师:如果每只猴子吃1个梨,梨够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小组合作借助学具卡片动手摆一摆、比一比。师:刚才小朋友用1只猴子对应1只梨的方法,一一对应着比较,发现猴子少,梨多。3、 认识“<”。 师:猴子有3只,梨有4只,(分别点击猴子图和梨图,媒体出示:3,4)3比4小,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呢? (学生回答:小于号。) 师:你们可真行!师:仔细观察,小于号有什么特点?小于号两边的数又有什么特点? (学生可能回答: (1)小于号的左边尖尖的,右边开口大; (2)小于号的形
7、状正好与大于号相反; (3)小于号的左边是小的数,右边是大的数。 (4)小于号的开口也是对着大的数,尖尖角对着小的数。 „„ ) 师:所以我们可以说:尖头小,对小数。5、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比较数的大小,认识了“>”“<”和“=”。 还知道:相同数比大小,中间用等号;不同数比大小,开口大,朝大数,尖头小,对小数。 【设计意图说明:“<”“>”的区分是这节课的难点,在学生理解它们含义的基础上,进行区别并加以概括成顺口溜,帮助孩子记忆。】三、练习。书第17页。【设计意图说明:开放题答案不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