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词对杜诗的接受及其意义

苏词对杜诗的接受及其意义

ID:36382200

大小:63.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5-10

苏词对杜诗的接受及其意义_第1页
苏词对杜诗的接受及其意义_第2页
苏词对杜诗的接受及其意义_第3页
苏词对杜诗的接受及其意义_第4页
苏词对杜诗的接受及其意义_第5页
资源描述:

《苏词对杜诗的接受及其意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苏词对杜诗的接受及其意义黄学义  【摘要】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内容得以扩大。而词的内容持续扩大,带来了词体的新解放,词人的视野终于从晚唐五代狭窄的题材中解放出来,逐渐能够放笔作词。于是,不光豪放词,传统的婉约词体的面貌在新的词人手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苏轼开始,通过他的词为“诗之裔”的理论和具体创造实践,终于使被人视为小道的词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是苏轼以诗为词的结果。苏轼通过集句、隐括创变和借鉴词语等方式引杜诗入词,取得了突出的思想和艺术成就,在词史上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苏词;杜诗

2、;接受;意义  东坡以诗为词,扩大了词的容量,增强了词的表现力,提高了词的地位,为词的发展开启了不少法门。而唐诗是苏轼以诗为词的重要参照,其中,诗圣杜甫的诗歌就是苏轼重点关注的目标。苏轼《诗话》云:“太史公论诗,《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以予观之,是特识变风变雅耳,乌睹诗之正乎?昔先王之泽衰,然后变风作,发乎情,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乎礼义,以为贤于无所止而已。若夫发乎性,止乎忠孝,其诸岂可同日而语哉!古今诗人众矣,而子美独为首者,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其《书黄子思诗集后》

3、云:“李太白、杜子美以其英玮绝世之资,凌跨百代;然魏、晋以来,高风绝尘,亦稍衰矣。李杜以后,诗人继作,虽有远韵,而才不逮意。”《次韵张安道读杜诗》亦云:“大雅初微缺,流风困暴豪。张为词客赋,变作楚臣骚。……谁知杜陵杰,名与谪仙高。”苏轼认为在古今众多诗人中,杜甫“独为首”,“以其英玮绝世之资,凌跨百代”“名与谪仙高”。可见,苏轼对杜甫重视程度之高。这不能不影响到苏轼的期待视野,其填词吟句时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杜诗影响。学界对此问题尚欠深入探究,本文试图作一分析,这或许有助于从一个方面深化对苏词思想艺术成就及其成

4、因的认识。  一集句、隐括创变与借鉴词语  清刘熙载云:“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艺概》卷四《词曲概》)这是从立意与言事的广泛性来比较苏词与杜诗,可谓确评。因为苏轼对传统词体的重大改变之一在于使词的容量增大。苏轼以博大的心胸和不羁的才情审视词体,遂可能放开手脚,冲破羁绊,打破“诗庄词媚”等因袭观念的束缚,为词的发展开辟新途。这与处于“集大成”(秦观《淮海集·韩愈论》)地位的杜诗显然可有一比。苏轼《南乡子·集句》和《又集句》“老去愁来强自宽”和“渐老逢春能几回”即分别集自杜甫《九日蓝田

5、崔氏庄》[①]和《绝句漫兴》九首其四,用以表达自己年老思乡的愁思,信手拈来,恰到好处,准确表达了作者年老失路、壮志成空的愁思和感慨。当然,深入考察,我们会发现苏轼有很多隐括杜诗和与其措语用辞暗合的词——据邹同庆、王宗堂《苏轼词编年校注》统计,共有84处。这些显示出杜诗对苏词的巨大影响和苏轼以诗为词的杰出成就。  且看苏轼《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

6、悠游卒岁,且斗尊前。  此词于熙宁七年甲寅(1074年)十月作于由海州赴密州途中,“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诸语隐括杜诗《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苏轼回忆当年兄弟二人在汴京时的抱负,谓两人为一时才俊,如同二陆,才华横溢,胸藏万卷,下笔神速,以致感到连“致君尧舜”这样的事也并不为难!显示了苏轼思想中积极用世的一面,与奉行儒家思想、立志“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的思想颇有一致处。  又如《浣溪沙·重九》:  白雪清词出坐间,爱君才器两俱全。异

7、乡风景却依然。可恨相逢能几日,不知重会是何年,茱萸仔细更重看。  这首词于熙宁七年甲寅(1074年)九月作于杭州,下阙隐括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杜甫用一“醉”字,妙绝。若用“手把”,则嫌笨拙,而“醉”字却将全篇精神收拢,鲜明地刻画出诗人此时的情态:虽已醉眼朦胧,却仍盯住手中茱萸细看,不置一言,却胜过万语千言。表现出诗人沉重的心情和深广的忧伤,含有无限悲天悯人之意。前人评道:“字字亮,笔笔高。”(《读杜心解》)诗人以壮语写出满腹忧情,读之更觉慷慨旷放,凄楚悲凉。  苏轼重九日与才

8、器兼备的朋友(杨元素)欢聚,甚感相知之乐。可是,当想到未来,不禁悲嘅:世事难料,人不如物,相逢的欢乐日子能有多少?在异乡的这次难得欢会,不知何年能够重现?因此,手把着茱萸仔细端详……意境、口吻,与杜诗皆相似,可见,苏轼对杜甫此诗颇有会心。类例还有《醉蓬莱》:“笑劳生一梦,羁旅三年,又还重九。……岁岁登高,年年落帽,物华依旧。此会应须烂醉,仍把紫菊茱萸,细看重嗅。……”《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