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161969
大小:33.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5-06
《初 一 数 学 教 学 设 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简述本节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回顾有理数的加法、减法运算,进一步巩固这两种运算,并在此基础上学习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让学生理解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方法,并能应用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内容的确定主要是根据教学内容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能力,以及形成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重要作用,也为进一步深造、参加实际工作和适应日常生活准备了条件,既考虑了学生的认识水平、接受能力、生理心理特征,也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还与现实生活、科学的发展相适应,逐步深透现代教学思想。二、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的简要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有理数的减法的基础上
2、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延伸和加强,同时也为后面所要学习的有理数的乘法、除法及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打好基础,特别是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为后面的除法可以转化为乘法的学习提供了类比依据。也为后面学习代数式的合并同类项及有关的恒等变形奠定了基础,因此具有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三、教学目标的确立: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用有理数的加、减运算法则进行混合运算,并会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过程与方法:利用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使学生初步了解类比学习的思想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体会有理数混合运算的意义和作用,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3、。四、对重点、难点的处理本节的重点是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为了突出重点,教师应尽量从实际问题引入、应尽可能的在课堂上创设具体教学情境,注重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运算的方法。同时我们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和每节课的具体情况,尽可能的把每节课的“课堂练习”和“习题”的内容划分成不同的板块,如:1、知识巩固型2、实际应用型3、方法多变型4、知识拓展型等。对于难点的处理,因为新教材“强调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因此教学时应尽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或用“已知”去解决“未知”的思想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测、交流,充分的探索。同时淡化形式,突出实质
4、。五、教学方法的选用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本节课可采用的方法:1、情境体验:通过教师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融会到课堂中去,产生共鸣,激发兴趣,鼓励学生观察、分析、探索,加深其对本节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引导发现法:本方法符合辩证唯物主义中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也符合教学论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巩固性、可接受性、教学与发展相结合、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等原则。引导发现法的关键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3、小组合作、探究讨论:通过合作讨论,使学生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内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
5、、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形成合作的意识,产生合作的愿望。六、学生学法的指导“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教给他们好的学习方法,让他们“会学习”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在提出问题后,要鼓励学生分析、探索、讨论,确定出问题解决的办法。通过小组探究交流,得到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开拓了思路,培养了思维能力。同时意识到:数学是生活实际中的数学、大自然中的数学,萌生了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愿望。七、教学过程设计(一)、温故:利用多媒体出示一组有关有理数的加法、减法的题目,让学生进行速算
6、比赛,看谁做的又对又快。1、45+(-23) 2、9-(-5)3、-28-(-37) 4、(-13)+05、(-29)+(-31) 6、(-16)-(-12)-24-(-18)7、1.6-(-1.2)-2.5 8、(-42)+57+(-84)+(-23)从各组学生中个推选一名学生作为代表来板演6、7、8、题。设计说明:通过比赛的方式,迎合了学生好胜的心理,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学生板演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对题目进行点评,对优胜的学生进行表扬,
7、对出现错误的学生加以鼓励,使他们意识到“胜败乃兵家常事”,不能失去信心,要保持高昂的斗志。通过练习,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复习了有理数的加法、减法法则,特别是减法法则,印象会进一步加深,这符合教学论中的巩固性原则,为后面学习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奠定了基础。(二)、在探索中知新:1、出示范例1:一架飞机作特技表演,起飞后的高度变化如下表:高度变化记作上升4.5千米+4.5千米下降3.2千米-3.2千米上升1.1千米+1.1千米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