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141551
大小:19.53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06
《《端午日》教学设计及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端午日》教学设计及反思柳江县拉堡中学韦妙艳一、教材分析1、《端午日》是苏教版七年级教科书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一单元编者以民俗风情为主题,分别编入了《端午日》等四篇课文,它介绍的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是一篇新增加的课文,较之传统教材有更多让师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有:①、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②、欣赏作品展现的优美画面和语言风格,体会作者的美好情思。③、调查家乡的风俗民情,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学过了鲁迅先生的《社戏》
2、,同学们已经初步表现出对地方风俗的浓厚兴趣。加上端午节是同学比较熟悉的节日,所以这一节课的任务是让同学们对风俗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并学会对人物的多角度描写。二、教学重点是:①、对赛龙舟精彩场面描写的赏析。②传统节日体现的价值。三、教学难点是: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虚实相结合。四、教学程序(一)、导入由提问传统节日而引出端午节,接着多媒体介绍屈原的传说并让学生结合当地来说出一些端午节的的风俗习惯,用多媒体动画为学生拓宽知识面介绍端午节这一天我们当地有哪些风俗习惯,再以“同学们想知道湖南的老百姓是怎样过端午节的吗
3、?”一句来引导揭题,板书课题“端午日”--沈从文并展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简介作者。这一过程计划是3-5分钟。(二)、在初读课文阶段,我设计了探究目标:1.自由学习过程: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自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2.同学们在文中感受到哪些湘西的风俗习惯?3.划出你最欣赏的语段或词语。并以些为纲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用第三个问题导入下面评析“赛龙舟”“捉鸭子”的场面。这一过程计划是5分钟(三)、精读课文在精读课文阶段,重点是介绍赛龙船场面。在具体指导学生赏析这一段时,我采用多媒体和课文内容
4、相结合的方法,来打开学生的感觉器官,让学生在美轮美奂的古诗欣赏中、龙舟视频中真切地感受到赛龙舟场面的激烈。结合文中语句,指导他们试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去分析场面。对赛龙舟场面的赏析,我以分析桨手的风采为突破口,针对文中描写桨手的文字并非很多再加上学生对赛龙舟并没有感性的认识的情况,我制作了一个桨手风采的图片展示,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自由讨论从多角度来描绘桨手。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湘西的风俗,还采用了学生喜欢的采访形式。虚实结合是本文的一个难点,我采用逐层深入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首先是让学生从
5、文中找出作者想象的句子,然后让学生假想如果身在现场会有怎样的想象,最后结合多媒体上两幅在江中疾馳的龙舟展开想象,正面侧面描写也是本文的一个难点,我仍然采用了图文相结合的方法,多媒体打出三幅观众人山人海的图片,然后让学生到文中找描写观众的文字,教者指出这种描写就是侧面描写。对于捉鸭子的场面我采取简略处理的方法,由图片再到文中语句。这一过程计划是15分钟。(四).课堂模仿练习。运用正面与侧面描写,实写与虚写(想象、联想等)相结合,注意使用动词和我们积累过的词,要注意多角度(运用视觉、嗅觉、听觉等)。写一个场面描写
6、片段,100字左右。这一过程计划是8-10分钟。(五)、小结并升华在小结部分,我设计了这样一段话:“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许多我们熟悉的和不熟悉的风俗习惯。其实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有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和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完美地相结合,就构成了神州大地上的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现在有些人对洋节“情有独钟”,读了本文后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这一过程计划是5分钟(六)、作业部分我设计了这样两道题目:1、假如你来组织一次“赛龙舟”活动,将如何策划呢?(如赛前准备、人员安排、预期效果、奖励形式、注意事
7、项等等)2、通过走访了解搜集柳州地区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整理到积累本上。五、板书设计:端午日 --沈从文 湘西的民俗 …… 桨手:持、划(动作) 正面描写:鼓手、锣手:敲打、调理(动作) 激烈紧张 赛龙舟 带头人:拿、挥动、指挥(动作)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外貌) (详写)侧面描写:观众 追鸭子:热闹、有趣 (略写)四:教学反思这堂课有如下几个特点:首先,关注了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课堂上,教师不是以固
8、定的内容教给学生,而是带着学生体验生活,感悟生活真谛。以记者采访的形式,让同学们在想象和活动中体会、再现湘西风俗风情。一上课对作者沈从文的简单介绍,就让学生露出钦佩向往的神情,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健康的发展。可以说,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感染,也是一种不知不觉的熏陶。其次,创设了较好的问题情境和活动情境。这堂课较好地把握了新课程的阅读理念,重在学生的感受、体验,整体感知、理解,较好地整合了问题和活动,创设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