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古代的宗教》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7课古代的宗教【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记住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创建的时间,创建者和经典,知道三大宗教的基本教义;理解宗教是人们对社会现实的虚幻反映,是对自然和社会现实的不科学认识;正确理解宗教在人类文明史上的价值。二、能力与方法通过学生自学教材(联系与三大宗教有关的前后知识)和相关的故事资料,填写三大宗教基本情况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知识迁移能力,从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比较三大宗教产生的背景,基本教义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通过结合所学知识和现实社会现象,分析三大宗教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通过“如何对待宗教信仰自由”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学会以政策,法律为准绳处理问题的能力。既肯定三大宗教早期的积极意义,又认识到其本身的非科学性,训练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事物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宗教实质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宗教是人类对社会现实曲折的,幻想的,不科学的反映,从而培学生的无神论思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但也要让学生认识到,宗教的产生具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认识宗教是一种文化现,社会现象和社会力量,从而培养学生对宗教的正确态度和对宗教文化的尊重。【重点难点】重点:三大宗教的产生,思想和影响。难点:三大
3、宗教的实质。【教学过程】新课引入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播放了一首轻快的歌曲,叫《铃儿响叮当》,同学们应该很熟悉吧,请问这首歌跟哪个节日有关?那这个节日又和哪个宗教有关呢?除此之外,你还能说出哪些你所知道的宗教呢?(佛教,道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这些宗教至今已成中国化的宗教,但是,这些宗教并不都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宗教。请同学们说,哪一种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哪些是外来的宗教?生:……师:全世界有近一半人口信仰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因此,它们被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同时,放映幻灯片,显示《世界三大宗教的分布图》,引导学生看
4、图了解三大宗教分布的主要地区。然后提问:什么是宗教呢?世界三大宗教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到世界各地形成世界性的宗教的?在本节课里我们就会知道。同时,放映幻灯片,显示学习目标,现在请同学们预习该课,根据这个表格来预习课文,完成该表格,前后排的同学可以相互讨论。生:预习中。一、什么是宗教?生:读导语,讨论。(前后左右的同学为一组讨论,并举例说明。)师:学生发言后,老师放映幻灯片明确指出:⑴宗教是一种社会现象。宗教是人们对社会现实虚幻的反映,是人类对社会现实认识曲折的,幻想的,不科学的反映。(人生的艰辛,世事的难料,几乎使所有
5、的人在其一生中都有困惑软弱的时刻。所有这些都促使人们寻找一种帮助,一种安慰,一种寄托,一种解释和答案,这就形成了人的内心深处的宗教需要。于是想象出神灵来加以崇拜,祈祷,佛教就是这样产生的。)二、佛教产生的背景1、师:(过度):前面我们已学过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有谁能说说从高到低的四个等级?在四个等级中,哪个等级专管宗教祭祀?生:(略)婆罗门的权力大过国王所在的刹帝利。到了公元前6世纪,印度劳动人民强烈反对等级制度和婆罗门的专横统治,刹帝利不反对等级制度,但要跟婆罗门争夺四个等级的首位,婆罗门顽固地维护种姓制度,于是,印度出
6、现了反对婆罗门统治的社会思潮;社会也因此动荡不安。所以刹帝利阶层的王子有感于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人世生老病死等种种痛苦,于是冥思苦想,终于创立了佛教。2、(老师引导学生看书)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佛教的基本情况。创立时间、创建者、基本教义,经典。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说。四谛即关于人生苦恼和摆脱苦恼的四大真理,有苦谛:是说人生充满着种种痛苦,如生,老,病,死,离别,怨恨等。集谛:是说人生多苦的原因,是因为集中了各种欲爱,贪图欲爱,就要在轮回中反复受苦;灭谛:是说若要不痛苦,就要灭掉苦因,消灭一切欲爱;到谛:就是讲灭掉苦因的方法,即通
7、过修道达到涅磐(超脱生死,避免轮回,不生不灭)的境界。同时主张因果报应,由于因果相连,生死轮回不止。善业,恶业将带来不同的报应,其实因果报应早在婆罗门教中就存在,但佛教加以吸收后又有了新的发挥,即现实生活中人的种姓差别和富贵并非由梵天所造,而是由人的前世的业决定的,同时行善的最高理想并不是为了转生到高层次,而是达到不受因果报应和业力轮回支配的境界——涅磐。所以教材将佛教的基本教义高度概括为“宣扬因果报应,提倡禁欲修行,寻求自我解脱”。教义的实质:是要人们对苦难采取忍耐,顺从的态度,放弃现实的反抗斗争,通过修行,行善积德,死
8、后进入极乐世界,在宗教领域里实现“众生平等”。问:为什么佛教深受下层人民的支持?佛教为什么会成为国王维护统治的工具?佛教向境外传播的情况?生:答。(因为佛教是要人们对苦难采取忍耐,顺从的态度,放弃现实的反抗斗争,通过修行(行善积德)进入极乐世界,在宗教领域里实现“众生平等”。“众生平等”的主张顺应了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