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133053
大小:1.09 MB
页数:25页
时间:2019-05-06
《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一个苏联人看了,说:"他们一定是苏联人,他们没有衣服,吃得很少,却还以为自己在天堂!"美术馆里有一幅描写亚当和夏娃的画。一个英国人看了,说:"他们一定是英国人,男士有好吃的东西就和女士分享。"一个法国人看了,说:"他们一定是法国人,情侣裸体散步。"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赫鲁晓夫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1894—1971),原苏联领导人。1953—1964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美苏核对抗,冷战期间的苏联主要领导人;第二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等事件的主要策划者。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通过秘密报告的方式,揭露
2、了斯大林在大清洗中的行为,引起震惊。下台后郁郁寡欢的苏联前领导人赫鲁晓夫在沉寂中病逝,当时的俄罗斯各大报纸在报道中甚至没有明显突出他的名字。有人说他是“鲁莽的改革家”。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背景:(1)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并巩固了自己在苏联的最高领导地位。(2)斯大林模式下片面发展重工业的经济结构的弊端日益显露农业:①废除谷物的义务交售制,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②允许农民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③大规模垦荒,扩种玉米。工业: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
3、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2.改革的主要措施种植玉米的面积从1954年的430万顷扩大到1962年的3700万顷。扩种玉米对畜牧业有促进作用。但是,由于许多地方的气候不宜种玉米,产量很低。也有些地区因日照量不够,玉米结不了穗。还有些地区因扩种玉米影响了小麦生产。扩种玉米的计划最终失败了。赫鲁晓夫的墓碑墓碑上半白半黑的对比,“其中包含着永恒的矛盾——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反动因素之间的斗争。……在彼此斗争中相互咬合”——墓碑的设计者涅伊兹维斯特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3、赫鲁晓夫改革
4、的结果及其原因结果:成效甚微1、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破除这一模式改革失败的原因:2、对斯大林缺乏科学的认识,把斯大林的一些错误,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没有认识到错误的产生固然有个人因素,但根源在于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这种对斯大林的一味否定,又引起思想的混乱。(只是在具体做法上对原有的经济体制小修小补)勃列日涅夫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1906-1982),1931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44年升为少将。1964年参与推翻赫鲁晓夫的政变,自任苏共第一书记。在他统治下,苏联的军事、经济大大增强。苏联在他统治
5、下成为与美国不相上下的超级大国。1968年派军队侵略捷克斯洛伐克。1977年至1982年他去世前,任最高苏维埃主席。1977年,由于阿富汗新政府取消了亲苏联的政策,他发动了侵略阿富汗的战争。他曾经被中国毛泽东政府斥责为“苏联修正主义叛徒集团”的首脑。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1.改革内容①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坚持计划经济②坚持集中计划管理,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③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④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苏联为在军事上赶上美国,扭转在军事上不利的地位,加大军费开支。7
6、0年代军费开支都保持在每年超过美国20%。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世界现代史》1966年1975年1966年1975年工业总产值:亿卢布农业总产值:亿卢布229451128831128探究:以上材料和图表反映出什么历史信息?提示:勃列日涅夫改革取得一定成效材料:1975年以后,苏联国民经济的持续低速发展,1985年苏联的国民收入为美50%(苏联称67%);社会总产值为美40%;工业劳动生产率为美50-55%;农业劳动生产率25%;科技落后美国10-20年。苏联的农
7、业拖了国民经济的后腿,基本上仍是靠天吃饭。水浇地面积仅占播种面积的7.3%。有人把勃列日涅夫时期称为“停滞的年代”。探究:以上反映出什么历史信息?提示:勃列日涅夫改革最终失败执政前期,经济增长加快,政局稳定,军备力量大为增长,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人民生活有所改善;但最终失败。2.结果【合作探究】:试比较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有何异同?部门管理体制异:改革重点有所不同,前者的重点在农业,后者的重点在工业。同:①目的: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②结果:都在短期内取得一些成果;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问题没有解决。③失败主要原因:两者都没
8、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戈尔巴乔夫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出生于俄罗斯南部斯塔夫罗波尔附近,1985年至1991年,任苏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