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功不可没_读_北魏孝文帝_全盘汉化_的不归之路_

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功不可没_读_北魏孝文帝_全盘汉化_的不归之路_

ID:36129382

大小:871.55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5-06

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功不可没_读_北魏孝文帝_全盘汉化_的不归之路__第1页
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功不可没_读_北魏孝文帝_全盘汉化_的不归之路__第2页
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功不可没_读_北魏孝文帝_全盘汉化_的不归之路__第3页
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功不可没_读_北魏孝文帝_全盘汉化_的不归之路__第4页
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功不可没_读_北魏孝文帝_全盘汉化_的不归之路__第5页
资源描述:

《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功不可没_读_北魏孝文帝_全盘汉化_的不归之路_》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40《中国文化研究》2014年春之卷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功不可没———读《北魏孝文帝“全盘汉化”的不归之路》周思源提要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汉化改革不是一个突然的孤立行为。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中就可以看出,这是众多游牧民族为了能享受到更好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自觉学习先进汉(华夏)文化,由文化融合导致民族融合的历史发展之必然。汉化是各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的共同趋势,氐人的前秦,鲜卑人的前燕,契丹人的辽,蒙古族的元,满人的清等,都不例外,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关键词北魏孝文帝汉化黄朴民先生《北魏孝文帝“全盘汉化”的不归之路》一文(载中华读书报2013年4月10日国学版,以下简称《

2、不归路》),我认为有许多值得商榷之处。一孝文帝拓跋宏与冯太后的关系,并不像《不归路》所言,在490年冯太后死之前他“始终是一个傀儡角色。”而且冯太后对他“视若无物,动辄责打”。冯太后确实下令对十一岁拓跋宏“杖帝数十”,“乃于寒月,单衣闭室,绝食三朝”。还打算废了他,立其弟咸阳王拓跋禧为帝。(《魏书卷七高祖纪》)冯太后显然是怀疑他听信传言是她毒死了他父皇拓跋弘而极度生气,致有此举。但毒打和拟废其帝位就这一次,冯太后很快就纠正了自己的错误,后来祖孙感情一直十分融洽。冯太后亲自参与对小皇帝的教育,撰写教材《劝戒歌》三百余章,《皇诰》十八篇。太和十四年(490)之前朝廷最

3、后决定权确实掌握在冯太后手中,但她对年龄渐长的皇帝逐步放手,让拓跋宏直接主持朝政,领导改革。“自太后临朝专政,高祖雅性孝谨,不欲参决。事无巨细,一禀于太后。”(《魏书卷十三皇后传》)所以不是冯太后大权独揽,不让他这个皇帝插手,而是拓跋宏出于至诚孝心,主动向太后禀报。从这里不但不能得出他是“傀儡角色”的结论,“不欲”二字反而证明了冯太后早就放手让他独立执政,自己“退居二线”,从而为自己身后拓跋宏能够继续大刀阔斧地改革,做好能力、经验与威望上的准备。490年前实行的那些卓有成效的制度性改革,如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等,《不归路》认为“其实都与他没有太直接的关系

4、,那些新制的策划与制定,都是李冲等人秉承冯太后的懿旨,执行冯太后的指令而鼓捣出来的。换言之,都是在冯太后的主持下逐一展开的。所有的功劳,当然也包括失误,都应该归于冯太后名下,而与孝文帝拓跋宏关系不大。”诚然那些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制度性改革的确是在冯太后指导和推动下进行的,但这是祖孙共同努力的结果。冯太后显然早就在培养拓跋宏的独立理政能力。太和五年(481)拓跋宏十五岁时就已经“车驾南巡,至中山”(《魏书卷七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功不可没———读《北魏孝文帝“全盘汉化”的不归之路》41高祖纪》)。在484年开始的一系列改革中,冯太后越来越放手,让拓跋宏出面去做,所以才会有

5、“一禀于太后”的这个“禀”。太后与皇帝祖孙感情真诚亲切可以从魏书中的许多记载中得到证明。有一次太后与拓跋宏在灵泉池宴请群臣与藩国使臣,冯太后“各令为其方舞”。拓跋宏带领众人为祖母敬酒。冯太后显然特别兴奋,当场“欣然作歌,帝亦和歌。”(《魏书卷十三皇后传》)帝后祖孙这种真挚感情是发自内心才会有的。在冯太后第二次临朝称制长达十四年之久的时间里,如果拓跋宏原先真的只是个“傀儡”的话,那么冯太后死后拓跋宏就不必再扮演那个尴尬角色,必定会毫无顾忌地表现出对已故太后的轻慢。恰恰相反,拓跋宏对祖母之死痛不欲生,哭得死去活来。他断绝酒肉荤腥,在丧期三年中始终不和妃嫔同房。他经常去

6、永固陵拜谒,每次都伤心得难以自已。冯太后逝世两周年时,他又去永固陵祭拜,在陵墓旁哭泣不止,两天没有吃饭。(《魏书卷七高祖纪》)他之所以被谥为“孝文”,“文”当然指文治,尤其是各种改革;“孝”即指他对冯太后这种发自内心深处的极度孝顺与敬爱。如果祖孙关系如《不归路》所说那么坏,拓跋宏就不会继续进行这种改革。拓跋宏后来迁都、改革是冯太后指导他前期改革的合乎逻辑的继续,而不是他另起炉灶。他改革思想的重要来源是冯太后对他自幼就进行的长期教导。《不归路》说拓跋弘迁都的理由之一就是要“摆脱冯太后政治的阴影”。“他要消除冯太后的影响”,这个结论没有任何文献依据。拓跋氏建立的北魏最

7、大的敌人是强大的柔然,当年(398)道武帝拓跋珪将京师从盛乐迁到平城,主要就是为了躲避柔然的入侵。后来盛乐果然一度曾被柔然攻陷。但是平城地处塞外,干燥少雨,旱灾频仍,有时连年干旱,甚至到“野无青草”的地步。平城建都后人口剧增,仅道武帝天兴元年(398)就“徙山东六州民吏及徒何高丽杂夷三十六万,百工技巧十余万口,以充京师。”(《太祖纪》)首都与近畿数以百万计的军民粮食,主要仰赖太行山以东与黄河以南地区供给,运输路线长,加以太行山、燕山阻隔,交通十分不便,且运输人畜自身消耗很大。平城远离中原,不要说统一天下,就是对中原进行有效统治都极其不便。因此早在迁都平城十几年之后

8、,北魏第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