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重失重教学设计(姚伟平)

超重失重教学设计(姚伟平)

ID:36119257

大小:73.42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5-06

超重失重教学设计(姚伟平)_第1页
超重失重教学设计(姚伟平)_第2页
超重失重教学设计(姚伟平)_第3页
超重失重教学设计(姚伟平)_第4页
超重失重教学设计(姚伟平)_第5页
资源描述:

《超重失重教学设计(姚伟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超重与失重嘉兴市秀州中学姚伟平一、教学设计思路:《超重与失重》是一节应用牛顿定律解释身边的物理现象的应用课。我深入研读了教材和新课程理念,物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归宿于生活。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把生活中低层次的原始经验、素材经分析、加工,变为高层次组织活动,去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获得情感体验,提升素养和品质。通过教学的生活化,用反思、修正、逐层递进的方式,有效地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层层深入,以实现《新课标》中“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要求。“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索、勇于实

2、验、勤于思考。”是《新课标》的要求。本设计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把“探究”作为本节课的重点,重视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使学生通过探究,体验知识形成和获取的过程、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形成技能,同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更注重对学生的方法指导和科学素养培养。二、教材分析本节安排在牛顿运动定律后,知识的迁移和应用部分,因此本节是本章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典型的应用型知识点。课标要求是:“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要求学生能通过一些实验或具体的活动来了解和体验超重和失重。理解超重和失重产生的条件与实质。具体分析为

3、其一:超重和失重产生原因的分析,要用到牛顿第二、第三定律,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巩固对定律的内容理解,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其二,这是一个贴近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会物理的生活化。其三,超重和失重现象与航天技术紧密联系,让学生了解我国前沿科学,意在激发学生情感价值。三、学情分析1、学生在学习超重和失重现象时会受到一些生活现象的影响,容易把生活中说的有些“超重”与物理学上的超重混为一谈,把物理学上的失重误认为是物体“失去重力”;容易把超重、失重现象的运动学特征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联系。因

4、此在本节课教学中利用了实验和理论探究的方法,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己体验、分析、归纳、讨论、评价等得出结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动手与合作能力,养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物理意识。2、通过前面对“牛顿第二定律”的学习,学生对解决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问题已有所了解,但对定律的运用还不是很熟练,可能将超重、失重现象与牛顿运动定律知识割裂,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建立一个生动活泼的场景,将新知识纳入旧知识结构,让学生体会到超重、失重只是牛顿运动定律知识的迁移与应用而已。3、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薄

5、弱,自主探究的方式相对来说稍显困难,教师要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做好方法指导。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超重和失重的现象。(2)理解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和本质。(3)知道超重和失重在生活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2.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自主实验和观察一些趣味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能力,并尝试运用物理原理解决一些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具体问题。(2)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复习巩固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建模的能力,培养学生尝试用

6、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的物理素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知道物理就在身边,并养成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习惯,体验自主探索物理规律的艰辛和喜悦。(2)学生通过交流,提高协作的意识。体会合作的重要性。(3)学生通过关注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五、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是超重、失重及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实质。难点: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实质;教学策略:“情景——问题——探究——结论”的学生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六、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

7、情景设置、引入课题视频展示:教师展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的过山车视频引发同学回忆并定性体会,通过电梯中的台秤示数变化引导学生进一步通过数值的变化来定量体会。引导学生观察现象:读数有时大有时小的现象引出课题:超重失重学生回忆当初感觉,观察视频并对比数值。由观察得出:指针左右偏转,还有短暂不变。活动重现。激发兴趣,激发表现欲。引出课题(二)实际体验、结合回忆、提出问题为了进一步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我们让学生体验托重物和拉纸带的小实验学生实验1:一跟线绳竖直悬挂一钩码,用一只手如何将线绳拉断?提出问题:超重失重与

8、哪些因素有关?并引导学生猜想学生体验学生做尝试学生思考大概有哪些因素(学生思考,先不忙回答)让学生了解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恰当的质疑,是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学生思考,让具有个体差异的同学都在思考中有些自己的答案,如果马上有人回答就使不理解的同学没时间得到自己的结论,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三)、解决问题、得到结论请同学运用桌面器材自己动手,论证自己的观点。完成桌面的实验记录表格。学生分组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