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118669
大小:34.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5-06
《诵读圣贤经典,寻求源头活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诵读圣贤经典,寻求源头活水姓名:杨晓晖单位:漯河育才学校职务/职称:小教高级通讯地址:漯河市泰山路北段邮编:462000联系电话:13523956599诵读圣贤经典,寻求源头活水——让四书五经为孩子人生奠基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教科书并不是语文课程的全部,语文并不等于语文课本。相对于语文教育而言,语文课本充其量只是滴水,课本之外则是浩瀚的海洋。真正的语文教育必须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去引导学生“读整本的书”。诵读圣贤经典,才是语文阅读的“根”。一、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万事万物都有“根”,根是事物的决定因素。无数大脑生理学家研究发现,0—3岁是孩子大脑发
2、育的黄金时期,大概完成60%,这个时期孩子具有天才般的吸收能力,学习能力最强,比如学会说话、走路、手脚分工等人类最重要的能力,都是在这个时期学会的。如果错过这个关键期,可能就会永远失去这些能力。3—6岁间大脑发育完成了80%,6—8岁间完成了90%,8岁以后的发展则渐趋缓慢,到13岁左右,大脑发育最关键的敏感期就基本结束了。而理解力的发展,与记忆力大有不同,理解力也是自0岁开始酝酿,1至13岁是缓慢上升,13以后方有长足的进展,18岁以后渐渐成熟。儿童国学经典教育,正是要利用儿童期的记忆力好,理解力差,不求甚解这一特征,将永恒的、最有价值的经典装到孩子的大脑中,反复诵读来刺激孩子大脑,
3、让其记忆能力会达到较高的顶峰。教育的目的,是要让本民族的文化得到传承,是开发人性,让孩子先成人再成才。应试教育的今天,每一个家长都在忙碌着:从一年级开始就英语、奥数、舞蹈、乐器等各种兴趣班来回穿梭,乐此不疲,孩子跟着成了高速运转的机器:老师为了分数,从一年级到高三年级,逐步跨入题海,不分白天黑夜地拼搏,家长累、老师累、孩子累。小学六年,初高中六年,我们的老师和学生围着24本教科书,从早学到晚,经冬复历春。教来教去,语文被教成了一条风干的黄瓜,干瘪丑陋,食之无味。追根探源,我们丢失了教育的“根本”。纵观中国的传统教育和今天的教育,我们会明白很多。中国的传统教育,基本形式是私塾,基本内容是
4、读经,读四书五经。近代如鲁迅、梁漱溟、陈寅恪、胡适、钱穆等人,都是从乡村低成本的私塾里开始接受教育的。鲁迅那篇著名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味书屋就是鲁迅在家乡绍兴求学的地方。一间三十几平方米的屋子,老秀才寿镜吾在那里坐馆教书,一教就教了60年。孩子们一开始读的可能就是一本线装的《论语》,老先生也没有那么多的教学方法,什么愉快教育、赏识教育、激励教育,他都不懂,但他懂得两个字:教书。教书者,教人读书也。读书者,读经典也。一部《论语》,只有498则,不到16000字,孩子会背之后能得到现在教材无力代替的东西。仅说知识体系。孩子们能从中学到很多历史知识:夏商周三朝文化史;还有历史人物
5、,曾子、子贡、子夏……这些人,中国古代读书人都对他们耳熟能详,像自己朋友一样熟悉。孩子们还能了解很多历史名称的含义:什么叫邦,什么叫国,什么叫君。还有礼仪知识除此之外,孩子们还能学到很多语言知识,比如成语,现在很多孩子只知道成语来自《成语词典》,而事实上,犯上作乱、巧言令色、言而有信、和为贵……这些成语的源头都来自这里。《论语》不仅词汇丰富,还有很多经典之句,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些话是一辈子都用得着的。今天我们的孩子在学校里读的又是什么样的课文呢?一年级教材“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像把伞”,下面有回答,“猴子尾巴长,兔子尾巴短,松鼠尾巴像把伞”。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
6、曾经说过,我们以前读的书,一辈子都管用,我们今天读的书,小学读完了,初中就没用了,初中读完了,高中就没用了,高中读完了,大学一点用都没了。在记忆力最好的阶段,我们读的东西不具备任何储存价值的。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也就是说,教科书只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用来指导读写的范本、“模本”。而古往今来人们所推崇的“书”,则是指那些可以“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见识,养心灵”的书。这些“书”和“教材”完全不是一个概念。二、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说过:“一个不阅读的孩子就是潜在的差生”。读什么,唯有读经典。不与经典结缘,很难成为高雅的人。经典教育是根基教
7、育,能帮助孩子奠定四大人生根基,即:语文根基、人文底蕴根基、好习惯根基和高尚道德的根基。经典教育到底能帮孩子什么?(1)开发记忆能力。读背经典是最简单、最经济的提高记忆力的方法。幼儿园、小学阶段,在记忆力的关键时期通过背诵经典,更能开发孩子们强大的记忆力,许多孩子读经典三年之后,可以达到过目不忘,过耳不忘,而理解是从正确、及时的记忆吸取中自然产生的,记忆力强大的人,其理解能力也一定强大,一定聪明。蔡元培,六岁读经,《四书五经》《史记》《汉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