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069479
大小:3.42 MB
页数:32页
时间:2019-05-04
《2+但愿人长久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水调歌头(宋)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和书画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写此词之时,他宦途失意贬官,心情抑郁。这时他的弟弟苏辙正在济南任职,兄弟俩已有七年多没见面了。这年中秋赏月,作者思念弟弟,在醉意朦胧之中写下这首词。2、但愿人
2、长久一年一度皓月当空心绪不宁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各奔东西十全十美悲欢离合苏轼苏辙宽慰埋怨观赏品尝心绪不宁形影不离屈指但愿十全十美悲欢离合默读要求:做到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课文主要内容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这一天苏轼看到,便弟弟而心绪不宁。他看着圆圆的月亮,不禁起来。但他转念又想人生本就有悲有欢,有离有合的,于是心里又了许多。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表现作者心情变化的三个词语。苏轼的情感变化:心绪不宁---埋怨----宽慰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这天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只有苏轼因
3、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这天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只有苏轼因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心绪不宁那么,作者为什么感到心绪不宁呢?(阅读2、3自然段)思念弟弟苏轼跟弟弟苏辙手足情深。小时侯,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整天形影不离。长大以后,他们就各奔东西,很少再有见面的机会。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那么,作者为什么感到心绪不宁呢?(阅读2、3自然段)原因:1、中秋节的夜晚“皓月当空”,思念之情油然而生。2、作者目睹他人团聚的情景,自己与弟弟手足情深却饱受离别之苦。3、与弟弟分
4、别长达七年之久。瞧!月亮渐渐西沉,抬头望月,月光如水,多么美的夜晚呀!可是在如此美丽的中秋节之夜,苏轼却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他在想什么呢?(读第4自然段)埋怨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他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品尝玩耍埋怨睡觉吟诵悲欢离合屈指算来观赏但愿宽慰眼睁睁隐藏阴晴圆缺躺在床上品尝玩耍埋怨睡觉吟诵悲欢离合屈指算来观赏但愿宽慰眼睁睁隐藏阴晴圆缺躺在床上品尝玩耍埋怨睡觉吟诵悲欢离合屈指算来观赏但愿宽慰眼睁睁隐藏阴晴圆缺躺在床上jìnj
5、īn禁禁止()()忍不住()()mánmái埋责怪、抱怨()()遮盖、掩盖()()那苏轼是否就这么一直埋怨了呢?(读5、6段)1、想;2、思量;3、改变主意(想法)转念4、读到这里,你认为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苏轼是一个豁达、胸襟开阔的人。宽慰1、“宽慰”是什么意思呢?豁达开朗,积极乐观,使心情安适。2、作者为什么感到宽慰呢?“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想到这儿,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
6、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世上本来就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人有悲欢离合,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月有阴晴圆缺,哪里会十全十美呢!此事古难全。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人们心间,但愿人长久,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千里共婵娟!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7、诗中月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结合课文内容完成填空:苏轼埋怨月亮是因为它在()时候变得这么()、这么();但他想到世上本来就是(),就像天上的月儿()一样,他祝愿()常留人们心间,这样虽然(),也能共同拥有()!课后反思这篇课文以“文包诗”的形式通过叙述故事介绍了《水调歌头》的创作背景,表达了每逢中秋佳节的思亲之情,以及豁达豪放的精神个性和乐观向上的情怀。文章以苏轼的情感变化“思念——埋怨——宽慰”为点贯穿文章始终。在教学时,围绕这三处情感点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学生读完第二自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