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055308
大小:13.94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4-29
《15.2 电流和电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二节电流和电路【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说出电路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能记住并会画一些常用元件电路中的符号,会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能辨别通路、开路、短路,并说出短路的危害。3、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路中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2.过程与方法经历连接简单电路的过程,通过活动认识短路并了解短路的危害经历从观察现象到提出问题的过程,体会电路图的规范画法。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体会到物理与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2、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重点难点】1.记住常见的电路元件符号,会画简单的电路图2.短路及其危害【教具】短路演示器、电路板,灯泡,灯座,开关及导线【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演示板上有一个电铃,还有电池、导线、开关等,怎样让电铃响起来?电铃响起来了,是因为有电流通过了电铃。提问:在生活中还有哪些设备是利用电流工作的?肯定同学列举的电灯、电视、电风扇等事例,进而概括出什么是用电器。怎样才能使用电器工作呢?这就需要学习有关电路和电路连接的知识。二.进行新课电路观察前面电铃的连接图(投影显示)提
3、问:电铃有电流通过,满足什条件?学生:电路中有持续电流的条件(1)电路中有电源提供电流;(2)电路闭合为通路。你能否以同样的方法连接电路,使小灯泡发光呢?[分组实验]连接单灯电路,闭合开关,观察灯泡是否发光。针对有些组灯不亮的现象,及时讨论提问。那你分析一下灯泡不亮的原因。学生经过猜想、分析、讨论,分析各种可能原因,会对开路有更深刻的理解。教师:以上种种情况,都是电路中的某处断开了,电路就没有了电流,用电器也就无法工作。断开的电路叫开路。合上开关,小灯泡亮了,电路中又有了电流。要想让用电器正常工
4、作,电路中必须有持续的电流,也就是电路必须是处处接通的。接通的电路叫通路。分析:闭合开关后,电流从电源的正极出发,经开关、小灯泡流向电源的负极。小结:把电源用电器开关用导线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的路径就叫电路。讨论:一个最简单的电路,必不可缺的是哪些元件?如果把电池和小灯泡直接连接起来,会发生什么现象?小结:电路元件的作用。指出电路是由电源、用电器、开关和导线组成的,四种元件缺一不可。2.通路、开路和短路教师:在前面的分组实验过程中,有的同学把小灯泡、导线、开关连接起来后,闭合开关,灯却没亮,这是什
5、么原因呢?演示开路现象:在演示板上把小灯泡(故意用断丝灯炮)、开关、干电池用导线连接起来,合上开关,小灯泡不亮。讨论:灯泡不亮,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演示]把小灯泡从灯座上取下,灯泡尾部的金属触点直接接触干电池的两极,用导线把灯泡螺丝套和电池的负极相连,灯泡不两,说明灯丝断了。演示通路现象:换上一只好的灯泡,把它用导线、开关和电池相连。提问:有什么办法使小灯泡熄灭?演示短路现象:在发光的灯泡两端并联一跟导线,在短路的瞬间,灯泡熄灭了,拆掉这根导线灯泡又亮了。分析:在发光的灯泡两端并联一跟导线,
6、灯泡为什么不亮呢?这是因为电流直接从导线和开关中流过,而灯泡中几乎没有电流,因此灯不亮。不仅如此,直接把导线接在电源上,电路中会有很大的电流,可能把电源烧坏,还可能引起火灾。这是绝对不允许的。这种情况叫短路。小结:断开的电路叫做开路;接通的电路叫做通路;直接用导线把电源的两极连接起来的电路叫做短路。3.电路图如何把演示板上的电路连接情况反映出来呢?用画实线代替导线,画出课本实物的连接图,及时反馈、矫正。教师:如果都用实物连接图来表示电路连接情况是费时、费力的,其连接情况也不易识别。下面我们用统一
7、的符号表示电路中的各元件。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电池、开关、灯泡、电铃、电动机等元件的符号,要求同学跟着一起画。教师示范门铃电路的电路图画法。仔细观察不妥电路图,归结电路图作图规则。再要求学生把课本的实物连接图画成电路图,及时反馈,同时指出同学画图当中出现的错误。小结: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电路图。电路图不仅画起来比实物图方便,而且看起来也方便,所有复杂的用电器的电路都有电路图。4.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不仅要学会看电路图,辨认通路、开路和短路,还要学会根据电路图来实际连接电路。连电路使要注意以下
8、几点:(1)电路的连接要有序(通常按电流方向);(2)连接过程中,开关应该是断开的;(3)检查电路连接是否正确,有无短路;(4)若连接无误,要试触(点接开关),观察有无异常现象,(若异常,应立即断开开关)。【板书设计】电路是由电源、用电器、开关和导线组成的,四种元件缺一不可电路的三种连接方式:短路、通路、开路电路符号课后反思: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