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身的逻各斯》赫尔曼,施密茨的震惊哲学

《肉身的逻各斯》赫尔曼,施密茨的震惊哲学

ID:36006298

大小:46.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4-29

《肉身的逻各斯》赫尔曼,施密茨的震惊哲学_第1页
《肉身的逻各斯》赫尔曼,施密茨的震惊哲学_第2页
《肉身的逻各斯》赫尔曼,施密茨的震惊哲学_第3页
《肉身的逻各斯》赫尔曼,施密茨的震惊哲学_第4页
《肉身的逻各斯》赫尔曼,施密茨的震惊哲学_第5页
资源描述:

《《肉身的逻各斯》赫尔曼,施密茨的震惊哲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肉身的逻各斯》H·施密茨的震惊哲学《德国哲学家圆桌》“人只有活着时,才有肉身。”-马丁·海德格尔一本世纪大部分哲学辩论其实是反辩论。它的自我理解来自于合理性批判的不同侧面。例如,马丁·海德格尔对西方形而上学的批判,埃曼努尔·列维那斯对欧洲自我论的批判,以及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对论证思想的批判,还有提奥多.W.阿多尔诺关于同一性思想的批判,或者雅克·德里达对逻各斯中心论的批判。如果讨论到处都在自我毁灭、自我破坏、自我颠倒,那么,讨论就要砸碎自己内在的锁链,摆脱自己固执的偏见。可是,只要讨论没有能够指向自身以外,讨论

2、的进程就是循环式的。讨论在用被批判者本身的方法进行着它们的批判、因此原则上在自身中兜圈子,而没有达到另外一方、一个合理性的对岸。二十世纪的哲学就汇合成一个谬误论断,其结局,就像在先锋派艺术运动中的那样,只能是承认其失败。——例如,维特根斯坦的哲学以沉默告终,海德格尔的哲学走向一种存在语言的窃窃私语,而语言最终陷入不可理解的结结巴巴。或者,形形色色地求助于主观臆想的他物,在列维那斯那里,是求助于哲学、宗教,在阿多尔诺和德里达那里,求助于艺术。哲学的最后结局是一个进退两难的抉择,这是由辩论荒唐地主持的两难选择。赫尔曼·

3、施密茨,1928年生于莱比锡,一开始就踏上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他写作十卷本代表作《哲学的体系》时,其实是从某种非哲学的东西开始的:从肉体性经验和当下直接的震惊(Betroffenhelt,遭遇)开始。“因为,没有感情上的震惊,一切都会消失于均匀的中性状态。”,[1]这样,施密茨就涉足一个未知的区域,对这个领域,欧洲哲学不仅从未在行过,而且它还有计划地拒绝委身于这一领域,以便立即给它贴上无科学性的标签。思想的真正家园总是灵魂与精神。反之,“千百年来,人们在理论上冷落肉体性存在,并在理论家们的准则里,一直对实践生活进

4、行着怀疑……”[2]于是,在传统上,感觉,肉体的敏感性,对惊恐或快乐的独特经历都被看作是否定性的和遭轻视的,因为它们既不能是证据,也不能认识真理,所以,它们实际上被驱逐到哲学的最低层。对情绪我们说不出什么有意义的或负责任的话,更别提辩护了。充其量,诗人或神秘主义者才有权说,他们的心情如何如何。然而,谁为了利用肉体冲动以影响讨论,而依据它,谁最多吞吞吐吐地说些无聊的话,或者自己取消自己的资格。只有经过心理分析这一间接手段,人们各自的“自我感觉”才可以被谈论,以便参与辩论,并如此被纳入文化的殿堂。理想是一种折磨人的思想

5、,一件自我克制的工作。反之,肉身及其感受属于哲学上遭人嫌和出格(Ausgegrenzte)的事,这种事只有艺术才有资格做。[1]赫尔曼·施密茨:《取之不竭的对象》,波恩,1990年,第7页。[2]同上,第115页。赫尔曼·施密茨与此相反,他试图打破从一开始就主宰哲学的成见,并为肉体性重新留出它应得的位置。他的努力对于辩论、语言和理性的优先性,向肉体和被强烈地感受到、并使人震惊的东西明显的处所的回归,是适用的。因此,他试图深入研究肉身那不可言传的和非辩论性的领域,在这些领域,关于真理、原理、意义和主体性这些古典范畴变

6、得毫无意义,而且理性的区别变得多余。因为,肉体经验既不能忍耐还原,也不能忍耐抽象的理论化;人们通过感觉分享肉体经验,从而使它变得易于理解。此后,一跃成为哲学的出发点的东西,就是前概念意义上的肉体存在。这一存在就在非任意的印象和直接性中、不能自我摆脱的现身状态中被经验到的。因此,在施密茨看来,哲学就是对人及其周围环境的直接肉身化。“当我谈肉体时,我想到的不是人或动物的身体,动物的身体是可以参观并触摸的,而是想到那个人们不用一个像眼睛或手这样的‘感觉器官’,就在其身体部位自我觉察到的东西。这种感觉器官,人们为了觉察可以

7、任意使用它。”[3]肉体在震惊的形式上是可以经验到的,无论是作为状态良好的“自我感觉”,还是作为不禁产生的激情,它们展示着力量,而且,这种激情不是通过升华(激情节制)就能够逃避得了的。这就是施密茨发明出来的、企图揭示“存在的现象学”这样一种肉体哲学的要素。另外,施密茨强调,自己和胡塞尔、萨特和梅洛·庞蒂的现象学有别,这些人的现象学试图发现意识及其“意义流”的纯粹意向性,相反,他谈论的是一种“新现象学”。它的对象不是所指(Bedeuten)的多样性(Pluralitaet),这种多样性被一个先验主体性赋予给客体了,相

8、反,它的对象毋宁是那些不可欺骗的肉体冲动和本能地困扰着我们、不由得使我们意识到的感觉多样化(Vielfalt)。施密茨在《取之不竭的对象》——这是他亲自为其宏伟巨著《哲学的体系》所写的一个简写本——中写道:“现象学”是一种努力,“系统地除掉一切任意的假说,挖掘出现象,即实情的坚硬土壤,人们总是不得不把实情当作事实确认下来,因为人们没能认真地加以争辩。……一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