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唯识学的世界观(一)

略论唯识学的世界观(一)

ID:35938050

大小:212.50 KB

页数:57页

时间:2019-04-26

略论唯识学的世界观(一)_第1页
略论唯识学的世界观(一)_第2页
略论唯识学的世界观(一)_第3页
略论唯识学的世界观(一)_第4页
略论唯识学的世界观(一)_第5页
资源描述:

《略论唯识学的世界观(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57略论唯识学的世界观(一)绪论 一.外境模型 二.研究方法 三.融通科学 四.超越模型 第一部分、各种外境模型的比较与拣择 61.外境模型的比较(一)——按规律性的强弱有无分类 1.1.僵化封闭的模型 1.1.1.僵化封闭的模型 1.1.2.对僵化封闭模型的质疑 1.1.2.1.僵化封闭是建模目的和方法决定的 1.1.2.2.僵化封闭是通过三种机制形成的 1.2.非僵化封闭的外境模型 91.2.1.不完备的外境模型 1.2.2.不封闭的外境模型 1.2.3.不僵化的外境模型 1.2.4.允许矛盾的外境模型 1.3.为什么要选择生活外

2、境模型 111.3.1.外境的生活性 1.3.2.生活外境模型举例 2.外境模型的比较(二)——按质料分类 132.1.实体模型 132.2.唯事件模型 142.2.1.对实体模型的质疑 2.2.2.唯事件模型 2.2.3.时空的唯事件解释 2.2.3.1.时空概念的唯事件解释 2.2.3.2.事件之间关系为什么符合时空约束条件 2.2.3.3.常人时空概念的产生过程 2.2.4.因果箭头的唯事件解释 2.2.5.参照系和光速不变的唯事件解释 2.2.5.1.静态参考点的相对性 2.2.5.2.动态参照系的相对性 2.2.5.3.参照

3、系和光速不变的唯事件解释 2.3.关系模型 212.3.1.相对唯事件模型 2.3.1.1.定量关系的解释 572.3.1.2.伪时空结构 2.3.1.3.维度解释 2.3.1.4.如环无端性 2.3.1.5.结构关系的相对性 2.3.2.拓扑模型 2.3.2.1.标准拓扑模型 2.3.2.2.一般拓扑模型 2.3.3.信息模型 2.3.3.1.拓扑模型的抽象描述 2.3.3.2.关系矩阵和模糊信息模型 2.3.3.3.信息物理理论 2.4.本体-分别模型 282.5.恍惚杳冥模型 293.外境模型的比较(三)——按基本特征分类 30

4、3.1.按还原论到整体论分类 303.1.1.还原论模型和伪整体论模型 3.1.2.相对整体模型 3.1.3.超联接整体模型 3.1.4.同源整体模型 3.2.按无限性强弱分类 323.2.1.无限模型 3.2.1.1.无限模型 3.2.1.2.对无限模型的质疑 3.2.2.弱无限模型 3.2.3.整体有限模型 3.2.3.1.整体有限模型 3.2.3.2.整体有限模型实例 3.2.3.3.潜无限模型 3.3.按割裂性分类 353.3.1.割裂性模型 3.3.2.超越割裂性的模型 4.外境模型的比较(四)——按结构分类 354.1.按

5、一体化与否分类 364.1.1.光滑连续模型 4.1.2.一体化模型 4.1.3.组织化模型 4.1.3.1.构件化原则 4.1.3.2.层次化原则 4.1.3.3.动态管理原则 4.1.3.4.组织化模型的图景 574.1.3.5.组织化模型和其它模型的关系 4.2.按有无统一外境分类 384.2.1.唯一世界的模型 4.2.2.多宇宙模型 4.2.3.平行世界模型 4.2.3.多外境模型 4.2.3.1.多外境模型 4.2.3.2.外境与世界的关系 4.2.3.3.多外境模型和组织化模型 4.2.3.4.多外境的世界 5.外境模型

6、的比较(五)——按主客关系分类 425.1.唯客无主模型 425.2.主客二元模型 5.2.1.主客分离模型 5.2.2.主客感应模型 5.2.3.主客感应加多外境模型 5.3.唯主无客模型 435.3.1.基本唯主无客模型 5.3.2.对心识做物化解释的唯主无客模型 5.3.3.唯识模型 5.4.唯主无客的本体-分别模型和恍惚杳冥模型 455.5.为什么选择唯识模型 466.唯识无境模型分类 476.1.识体模型 476.1.1.八识说 6.1.2.八识的识体解释 6.1.3.心所有法 6.1.4.相见二分 6.1.5.众生世间 6

7、.1.6.种子说 6.2.心念模型 506.2.1.意识的心念结构解释 6.2.2.八识唯了别心念 6.2.3.一念三千 6.3.真空妙有模型 526.3.1.性相不二 6.3.2.证自证分 576.3.3.如来藏说 6.3.4.无众生相性说 6.3.5.有为无为不二 6.3.6.非有非无 6.3.7.超越言说 6.4.唯识与中观的统一 56略论唯识学的世界观 绪论 我们在《论佛教的认识路线》、《论三心不可得及其对禅修的启示》、《六根的知觉空间解释》等文章中讨论了前六识的问题,讨论前六识时我们有直观经验为依据,可以在如实描述直观经验本

8、身的基础上与经典对照,一方面深入理解经典,一方面反省自己的描述。这一方法很有效,我们发现和直观经验本身符合得越好的说法往往越能更好的解释经典的意思,而搀杂了常人猜测的说法则往往有解释不通之处。但在讨论六识之外的一切时我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