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社戏》教学设计新人教版.doc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社戏》教学设计新人教版.doc

ID:35789628

大小:36.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4-18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社戏》教学设计新人教版.doc_第1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社戏》教学设计新人教版.doc_第2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社戏》教学设计新人教版.doc_第3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社戏》教学设计新人教版.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社戏》教学设计新人教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社戏教材分析:《社戏》是鲁迅1922年写成的小说。全文原有前后两个部分,课文节选自后一个部分。在这一部分中,作者记述了“我”一段幼时看社戏的经历,表现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之情,歌颂了纯朴的民风和热情的乡民。文章篇幅较长但行文有序、结构严谨,文中的景物描写细腻逼真,充满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引导学生从这两个方面对课文进行揣摩,是这篇课文教学的重点。文章结尾对“豆”和“戏”的评价、赞美与上文有关描写似有矛盾,标题与主题之间的联系较为隐晦,理解这一问题是本文教学的难点。教学目标:1.理解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2.

2、学习个性化的人物描写方法。3.感悟童真童趣的美好和民风乡情的淳朴美好。重难点:1.理解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2.学习个性化的人物描写方法。教学用时:2课时教学方法:跳读研读法、问题探究法教学设计案例:顺“藤”摸“瓜”法教学设计1.速读课文,整体感知。要    求:(小说三要素)找出文章中人物;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故事发生的环境。设计意图:《社戏》虽然是一篇短篇小说,但就课堂教学而言,其篇幅仍然是较长的,内容是较多的,因此教师范读和学生朗读都是不适宜的。安排学生默读、速读,一方面是教学课时的限制,也是学生了解小说

3、内容的捷径,还是后面深入理解探究课文的基础。2.顺藤摸藤,理清情节。问题(1):小说以“社戏”为题,哪些段落直接写看戏过程?(14—21段,赵庄看戏)问题(2):在此之前还写了内容?(4—9戏前波折—愿望实现;10—13看戏途中——水乡夜色)问题(3):在此之后还写了哪些事件?(22—30看戏归来——偷豆;31—39戏后余波——送豆)问题(4):由此可见,标题“社戏”在文中有何作用?由此给我们的写作启示是什么?(是全文的线索,起到勾连故事情节,使文章结构严谨的作用。启示:线索明晰才能结构严谨,要善于用彩线串珠法组织材料,

4、表现中心。)设计意图:“社戏”是这篇文章的线索。在这里,“社戏”也就是情节发展之“藤”,几乎所有情节,都根“社戏”相联系,所以沿着这根“藤”,就能把这个篇幅较长、内容较多的小说情节弄清楚。这就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43.顺藤摸瓜,探究主题。问题(1):文章虽然以“社戏”为题,但是不是为了表现“社戏”精彩和对“社戏”的怀念。(不是,对社戏直接描写的段落不多,“我”的观感也并不好。)问题(2):那么,作者通过社戏,怀念的又是什么呢?结合具体情节谈谈你的看法。(是那里的人:或淳朴善良、宽厚慈爱(老一辈:外祖母、八公公、六一公公

5、),或聪明活泼、胆大心细(双喜),或憨厚朴实、待人诚恳(阿发);是那里的景:江南水乡月夜所见所闻清新美丽;是那里的风俗人情:热情好客、平等自由;是那里的趣事:掘蚯蚓、钓虾、放牛、偷豆、夜航等。)问题(3):据此,你认为文中哪些句子能体现这个主题。这些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第一段:但在我是乐土;最后一段: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夜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在主题表现上,前者更直接,总领后文;后者更含蓄,暗示主题,韵味深远。)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为了突破教学难点而设计的。学生沿着“社戏”这根“藤”,深

6、入探究,才发现作者的写作意图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作者是写社戏是假,表现乡情童趣是真。而这正是学生顺“藤”摸出的“瓜”,至此,学生才算真正理解了文章。4.读写结合,技法借鉴。发现美点:请学生以“我最欣赏文中××段描写,理由是……”进行说话训练。借鉴美点:(分组完成)(1)写一段期末考试后回家途中所见,表现得知分数后的心情;(2)用动作描写刻画一个迟到学生进教室的情景。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针对本文10段动作描写、11—12段环境描写设置的,发现美点是感悟、是欣赏、是理解,借鉴美点是实践、是运用、是创新。其目的就是读写结合,学以

7、致用,通过向大作家学写作,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板书设计:略。 顺“瓜”摸“藤”法教学设计1.速读课文,整体感知。要    求:(小说三要素)找出文章中人物;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故事发生的环境。设计意图:《社戏》虽然是一篇短篇小说,但就课堂教学而言,其篇幅仍然是较长的,内容是较多的,因此教师范读和学生朗读都是不适宜的。安排学生默读、速读,一方面是教学课时的限制,也是学生了解小说内容的捷径,还是后面深入理解探究课文的基础。2.设置悬疑,激发兴趣。问    题:文章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

8、—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那么,那夜的豆真的“好吃”吗?那夜的戏真的“好看”吗?请同学们发表你的观点并从文中找出根据来。4设计意图:中学生具有好奇的心理特点,当事物发生某种新异变化时,他们就会情不自禁地去进行探究。根据学生的这种好奇心理,打破常规教学由前往后逐段分析的方法,从课文结尾设疑入手,必然激活课堂、激活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