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略谈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途径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略谈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途径

ID:35717761

大小:18.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4-14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略谈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途径_第1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略谈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途径_第2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略谈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途径_第3页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略谈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途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略谈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途径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可见,新课程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之一。那么新课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遵循教学规律,充分利用新教材优势,进行审美教育有哪些途径呢?这里结合教学中的一些经验教训,谈谈自己的一管之见。  一、利用媒介,创设审美意境  文学作品一般都是在景物的传神写照中,自然地流露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这眼前景物的传神写照,即

2、是“境”;而其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就是“意”,这“境”与“意”是天缝般的融合,就构成了作品的艺术境界。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必须带领学生进入意境。不进入意境,就不可能有对美的感受,也就谈上不理解美、欣赏美、表达美。如何将学生引入意境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是利用图片、幻灯、音响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借助多媒体,多角度、多层次地表现审美对象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健康的审美观点、审美情趣,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意识。在赏析朱自清的《背影》时,我先提出这样的问题:“‘背影’只是一个表

3、象,表达的‘父爱’也是浅层的父子情深,是人之常情,朱自清为何时隔八年才写呢?父亲如此钟爱儿子,是人之常情,还是另有理由呢?”接着用多媒体放映出大幅罗中立的油画《父亲》,让学生边欣赏边听歌颂父爱的歌曲《父亲》,便把学生带入了课文的意境,从油画中父亲那深深的皱纹中,从音乐中歌手那充满感伤的歌声中,学生回忆父母对自己的点滴关爱,渐渐地学生便能从事与情中找出深藏其中的“理”: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光景惨淡中,儿子便成了父亲老境中唯一依靠和寄托,为了谋生,又不得不离开这依靠和寄托。依恋怜爱之情便会油然而生,审美情感由此得以诱发。

4、  二是利用情感媒介创设教学情景。如钱梦龙老师在执教《念奴娇·赤壁怀古》时,一开始便极动情地朗诵:“大江东去,浪滔尽,千古风流人物……”。伴随着先生掷地有声的诗句,只见他平举右手,缓缓地伸向前方,眼随手去,极目仿佛让人看到英雄豪杰如潮涌来,这个简单的手势和表情把学生带到历史的悠悠岁月。忽听“啪”的一声,钱老师猛击书案,快速诵起:“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干堆雪”。这里,钱老师通过自己的有感情的范读和独特的手势和表情,创设出极具魅力的教学情境我,引起了学生的共鸣,收到了出人意料的教学效果。  二、启迪思维,诱发审美想象

5、  审美想象的培养,对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审美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他是语文审美创造的前提。康德曾说过:“想像力是创造性的。”我们知道,作为教材的文学作品的艺术之美,不是露天的珍珠,伸手可以摸得着;也不是碧空的银星,抬头可以看得见。他往往隐蔽在艺术形象所给人留下的深广、多层的审美空间里,也常常蕴含在生动逼真的意境中,那么,怎样使学生深入文章营构的意境和他所构筑的审美空间里,从而探索其蕴藏的艺术之美、获取其艺术的真谛呢?这就要需要启迪学生的思维,在审美对象(作品)和审美主体(学生)之间,建立起一种能够触发的审美联系,诱发学

6、生展开审美想象,进而提示形象中包含的美,达到对文章的更深层次的审美把握。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启迪学生的思维,诱发学生展开审美想象不仅可使学生领悟深层的艺术美,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于平淡中发现神奇,获得审美的愉悦和满足。如有位老师讲《敕勒歌》,开始学生觉得这首诗平白如话,“没有多大的意思”。于是老师就启发学生的审美思考:诗中描绘的天、山、草原、牛羊都是什么颜色?哪些景物勾勒出草原画面的背景?哪些景和提这幅草原画面的主体形象?顿地,学生活跃起来了,展开了兴趣盎然的审美描述:无垠蓝天下有一片辽

7、阔碧绿的草原,在和风的吹拂下,丰茂的草木俯垂摇曳,绿波此起彼伏,正在吃草的雪白的羊群时隐时现。而那草原与蓝天之间镶嵌着的远山,又勾勒出天高地广的恢弘气象。学生在想像中描绘了一幅雄浑豪放的北国草原画卷,从而共同感受到了这首诗歌的美。但审美活动并没有至此结束,接着老师通过诗的结句所活现的风、草、牛羊三种景物,又启发学生思考这幅草原图究竟美在哪里?是学生进一步展开审美想像:牛羊是这幅草原图画的主体形象,是绿色锦缎上托出的珍珠,是画中的诗。作者不是把这个主体形象死板地画在那里,也不是一开始就让读者看到,而是直到该了才时隐时现

8、:风吹草低,现出了牛羊,言外之意,风吹草起,又隐没了牛羊。那么,草深处还有多少牛羊,还有多少美的事物,那放牧牛羊的人,是白发苍苍的老汉,是天真活泼的姑娘,还是踏着牧歌归去的小伙子?……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徜徉神游在这个广阔的审美空间,尽情地领略这首诗歌的神韵妙境,感受、体会着诗人对草原、对乡土对如画江山的真挚的情、热烈的爱。这个实例生动地告诉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