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5717311
大小:238.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4-14
《浅淡数学教学中的“滑过”现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浅淡数学教学中的“滑过”现象建华初中方文群新课程改革在我区实行已有五六个年头,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觉得课堂教学中有一些现象不容忽视,如“滑过”现象。那么何为教学过程中的“滑过”现象呢?司机同志都有这样的经验,笔直的道路往往促成车速较快,削弱司机的注意力和操作能力,容易滋生惰性心理,忽视了道路两旁的优美景色,容易产生车祸。所以道路并非越直越好,适当增加转弯是一种科学做法。教学工作也是如此,如果教学过程设计的非常完美,自然流畅,学生无需思考,只一味的接受,或者教学进度太快,使许多具有探索价值的内容无意
2、间“滑过”,致使学生亲身体验,感悟的机会无意间“滑过”,这就称为教学过程中的“滑过”现象。“滑过”现象在数学教学中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1.对数学基本概念,基本定理的教学不够重视有些教师引入新课内容时对相关概念,定理的深入讨论尚未开展,就急忙转入解题教学。对解题讲得精妙无比,但对概念,定理的讲解则显得干巴巴的。教师只要求学生记住定理,会用定理就行。这样的教学不能体现新课程的发展性,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也就不能说是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一些关键的地方采用“滑过”的方式,就想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即刻
3、对某个知识有了质的飞跃。这种“滑过”往往在学生应深入思考的地方而没有为他们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使许多具有探索价值,反映数学思想和方法的知识一带而过,放弃了对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引导。如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时,教师在推导公式后急于套用公式,而公式推导过程中很重要的内容——配方法没有认真分析,应该说是一个失误。2.对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做的不够课堂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良好的课堂提问可以使课堂教学机制正常运转,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合作和交流,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4、,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有时问题一经提出,紧接着叫学生回答.这样不仅没有思考的时间,而且也没有面向全体学生。问题的解决总是需要时间的。如果发问与叫学生连续进行,学生的思维容易卡壳,简单的问题也会出现舌尖反应——形成的思维结果到嘴边突然刺激一下反而忘得无影无踪。这种“滑过”不仅影响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妨碍学生思维和谐发展。另外,有的教师提问时单纯的问行不行,好不好或问题设置得坡度较大,学生的思维活动不能深入进行而流于形式,造成事实上的“滑过”。如三角形相似的教学中,学习相似的判定定理1“如果两个三角形的
5、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学生在探究出这个结论要求证明,依据学生的能力难度很大。倘若教师创设一些“渐进性”的问题:(1)已学过能判断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方法有哪些?(2)利用预备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证题需要构造什么样的图形?(3)相似与全等关系如何?(4)你能类比全等三角形的证明方法来证题吗?这样在教师的精心提问下,引导学生逐步解决目标问题,将会较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3.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开展的不够充分现在的数学教科书对概念,定理
6、的教学设计,基本上是通过观察或探究得到的。教师为完成课堂的教学任务,有时给予学生观察与探究的时间过少,或个别学生缺乏自主观察与探究的能力教师没能组织好,在学生还没有弄明白的情况下,却直接给出课本上的叙述,让学生阅读和记忆,使教学中值得探索的关键问题“一滑而过”。例如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位似图形的坐标变化规律的教学,教材中提出探究: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两点A(6,3),B(6,0)。以原点O为位似中心,相似比为1:3,把线段AB缩小.观察对应点之间坐标的变化,你有什么发现?如图(2),△A
7、BC三个顶点坐标分别为A(2,3),B(2,1),C(6,2).以点O为位似中心,相似比为2,将△ABC放大,观察对应点坐标的变化,你有什么发现?要求学生通过探究得出书中结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果位似变换是以原点为位似中心,相似比为K,那么位似图形对应点的坐标的比等于K或-K”。学生只有在探究过程中才能抓住“对应点的坐标的比等于K或-K”从而进一步得出上述结论的实质就是“若原图形的某一顶点坐标为(X0,Y0),则其位似图形对应点的坐标为(KX0,KY0)或(-KX0,-KY0)”这一结论,解题
8、运用时也较直接,并能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4.对学生学习主体性意识重视不够按照现在教学理念,只有当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学习活动的主人时,才有可能实现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学生在多大程度上成为自己学习活动的主体,也就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教师提出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离开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教师的一切努力都将成为泡影。教师擅长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考,但问题提出后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甚至不留思维空间,往往自问自答,急于说出结果,使学生的自主思考过程自然而然的滑过.如在△ABC中,AB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