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讲评课中“滑过”现象的剖析

试卷讲评课中“滑过”现象的剖析

ID:16240268

大小:30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8-08

试卷讲评课中“滑过”现象的剖析_第1页
试卷讲评课中“滑过”现象的剖析_第2页
试卷讲评课中“滑过”现象的剖析_第3页
试卷讲评课中“滑过”现象的剖析_第4页
资源描述:

《试卷讲评课中“滑过”现象的剖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试卷讲评课中“滑过”现象的剖析——一道调研数学试题的探究教学苏立标【专题名称】高中数学教与学【专题号】G312【复印期号】2012年02期【原文出处】《数学教学通讯:教师版》(重庆)2011年1期第34~36页【作者简介】苏立标,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浙江 杭州 310030).    滑过现象的解释    “滑过现象”源自英国学者爱德华·德波诺关于思维训练中“注意滑过”的一个形象比喻:在公路修建中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路并非修得越直越好,适当增加转弯是一种科学的做法.原因在于笔直的道路往往会促成车速太快,“一滑而过”的效

2、应不仅会造成路边“美景”的流失,而且削弱了司机的注意力和操作能力,滋生其惰性、麻痹心理,极易酿成事故.所以路况越顺畅,“美景”被忽略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在教学工作中也是如此.如果教师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或平铺直叙、就题论题.学生无需多加思考,一蹴而就,或者即便设置了“障碍”,但由于教学进度太快、教学密度过大,没有留下跨越“障碍”的余地,也容易使许多具有探索价值的内容无意间“滑过”,致使学生亲身体验、感悟的机会无意间流失,此现象我们姑且称之为教学过程中的“滑过”现象.在高三试卷讲评课中最容易产生“滑过”现象.由于数学试卷讲评课

3、中涉及的知识量大、内容多、跨度大,很多精彩的问题可能就在我们自觉与不自觉间“一滑而过”.再加上部分学生认为自己题目做对了,也容易丧失探究的热情与动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深谙数学教学的基本原理,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引导学生探究试题背后的价值,激发探究的积极性,不能让问题就这么“一滑而过”.数学教学的过程应当将学生主体的“做数学”摆在突出的位置,试卷讲评课也不例外.教师可以对一些关键问题、关键环节不急于“说破”.而是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探究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探索、思考问题的体验中提升思维和激发学习的兴趣.    典型案例的呈现 

4、   一、试题的讲解    引例 (2010年浙江省高考数学调研试题)已知抛物线C的顶点在原点,焦点为F(0,1).    (1)求抛物线C的方程.    (2)在抛物线C上是否存在点P,使得过点P的直线交C于另一点Q,满足PF⊥QF,且PQ与C在点P处的切线垂直?若存在,求出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点评 这是一道平而不俗、内涵深厚的好题,设计隽永、短小精悍,以抛物线的切线、法线等知识为背景,全面考查学生的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如果我们教师就题论题,那未免太遗憾了,其实,该试题的内涵非常丰

5、富,值得探究,而精彩更是在不断的探究之中,我们不能就这样轻易地让问题“滑过”.    二、例题本质的剖析    圆锥曲线是最优美的曲线,它们对称、统一、简明,给人无穷的想象空间.只要我们“居高临下”,站在一定的高度去审视数学问题,就能正本清源,透过现象看本质,弄清问题的来龙去脉.    一般化:已知点P在抛物线C:=2py(p>0)上,过点P的直线交C于另一点Q,F为焦点,若PF⊥QF,且PQ与C在点P处的切线l垂直.则点P为定点.        引申1 已知F为抛物线C:=2py(p>0)的焦点,点P(2p,2p)在抛

6、物线上,过点P的直线交抛物线C于另一点Q,若PQ与抛物线C在点P处的切线l垂直,则PF⊥QF.        引申2 已知F为抛物线C:=2py(p>0)的焦点,点P(2p,2p)在抛物线上,过点P的直线交抛物线C于另一点Q,若PQ与抛物线C在点P处的切线l垂直,设切线l与x轴交于点R,则∠RPF=∠PQF.    点评 其实引申2只是引申1的一种变式,由引申1可知PF⊥QF.所以∠RPF=∠PQF.但引申2从结构特征上看与圆的弦切角定理非常相似.可以看做圆的弦切角定理在抛物线中的一种推广.    引申3 已知F为抛物线

7、C:=2py(p>0)的焦点,点P(2p,2p)在抛物线上,过点P的直线交抛物线C于另一点Q,抛物线C在点P处的切线为l,若PF⊥QF则PQ⊥l.        通过对一道试题的剖析与引申,挖掘试题深层次的知识点,不仅夯实基础.而且把知识由点到面的拓展.既盘活了知识,又鲜活了问题纵横联系,多角度地考虑问题,充分发挥了试题的内在功能.达到了做一题明一理、迁移一片、解决一类的目的,学生的思维呈现辐射状展开,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维.    滑过现象的思考    造成“滑过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还是由于我们教师对学生

8、思维认识上的偏差形成的.一方面是教师缺乏让学生主动体验探究学习的习惯,往往以高三学习时间紧为借口,致使一个个鲜活的探究素材流失.使我们的讲评课变成了被动的对答案课;另一方面是由于教师的思维与学生的思维不同步造成的.教师的睿智不是体现在“先知于学生、胜学生一筹”上,而是体现在“与学生同步”甚至“落后于学生”上.教学过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