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5674992
大小:123.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4-10
《广东省德庆县孔子中学高中语文论文《谈情景模型对高中诗歌教学的启迪》》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广东省德庆县孔子中学高中语文论文《谈情景模型对高中诗歌教学的启迪》内容摘要: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情景模型一、诗歌教学的现状古代的老师教学生诗歌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和章法,因为他们本身就是杰出的诗人,对诗歌自身的艺术特点和写作技巧有非常深刻的感受。而且那个时代本身就是诗学繁荣昌盛的时代,学诗写诗是整个社会的主流,学生经过老师精心指点后,在良好的社会氛围下逐渐掌握鉴赏诗歌、创作诗歌的技巧要领。反观我们身处的社会,虽然还坚持学习诗歌,但诗学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们的时代喜欢读书的老师很多,喜欢诗歌的老师较多,真正懂诗歌的老师较少,能
2、写古典诗歌的老师已是凤毛麟角了。很多时候老师本身对诗歌的了解不够透彻,遇到一首陌生的诗歌尚且难以把握,我们的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自然不知所措,无从下手了。高中诗歌教学只是整个教学内容的一小部分,老师没有足够的时间研究诗歌,学生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学习诗歌,面对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的古典诗歌,老师指导不到位,课堂效率不高,学生的接受效果自然不理想。虽然我们通过资料书、网络可以快捷地找到关于某一首诗歌的背景、赏析过程,但学生学了后还难以把它变成自己的鉴赏能力,难以把这种能力迁移到自己未
3、学过的诗歌上,鉴赏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这与我们的老师只局限于教科书上的若干首诗歌、只局限于应试技巧及考点的分析,没有把学生真正带进诗歌的情景,没有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诗人创作时的来龙去脉、情感思绪的变化有很大的关系。基于这个基本事实,参考自己在诗歌教学上的一点体会,本人认为应通过建立情景模型,找出景、事、物与作者主观情感的对应关系,才能让学生快速把握诗歌的内容与情感,提高课堂效率,才能真正陶冶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二、情景模型对高中诗歌教学的启迪情景模型是为帮助学生学会鉴赏诗歌而提出的解析诗歌创作过程的一种鉴赏分解活动[3
4、]。笔者资历尚浅,构建诗歌情景模型还处于起步阶段,要探讨这个问题感到挺棘手。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经常弄不清楚诗歌中的对应关系,因而无法把握作者这样写的意图。后来笔者把诗歌中隐含的对应关系一一列出,并作适当的解析,学生容易理解,记得牢固,而且此法便于迁移到未学过的诗歌,测试出来的效果比以前好。于是笔者认为它可以给现今的诗歌教学提供一个新的探讨思路。这一来启发笔者尝试构建诗歌情景模型。虽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出其中到底蕴含多少价值,但愚者千虑,必有一得,笔者希望能尽自己一点微薄之力,能从这片领域中收获某些有益的启示,对重新审视高中诗歌
5、教学有启示意义。情景模型的构建根源于诗人——诗歌——读者的动态流程中。笔者认为,情景模型的构建最重要的是读者,也就是我们的学生。模型构建前先要了解我们的学生,学生是接受理解情景模型的主体。这启示我们,诗歌教学不仅要关注教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过程,也要分析学生在诗歌学习上如何接受,如何消化并迁移老师教授的鉴赏方法。教师在备课时要预先想到农村学生关于诗歌的知识积累、平时阅读的经验、文化上的积淀、学习诗歌的热情与敏感度等基础条件;其次是一个班的不同层次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有没有共通点。要想学生真正具备独立鉴赏诗歌的能力,必须发挥教师的阶梯
6、作用,教会学生建立情景模型。1、把握作者的时空意识。古典诗歌的作者无论是叙事、写景,还是抒情、说理,都有自己的时空意识。时,即时间意识,反映的是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时代;空,即空间意识,体现出作者的视域与视点变化。作者把自己放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建立一个相对完整不可分的宇宙,以此为基础感悟出自然的时间节奏与人的情感节奏相应,同时把空间的无限与人的有限相比照,既能以大观小,又能小中见大。天地山川见证作者的存在,作者可以融进这片天地,可以独立于这片天地;日落月升、物是人非引起作者的情感变化,作者可以回顾历史古今对照,可以推想未来以抒志
7、向。[2]在鉴赏诗歌时,教师引导学生以作者为中心点,建立时空坐标,然后把自己想象为作者,从作者的位置观察作者目光所及处,注意位置的变动(高地远近)与时间的变化(四季更迭、早晚交接),在黑板标出关键的词语,让学生通过这些关键词重构情景。这些变动被作者写进诗歌中,用来表达某种意图,而如何成功解读诗歌中的意图则成为进一步鉴赏的关键。2、找出诗歌中隐藏的对应关系,形成关系模型图。把握了作者的时空意识后,还要作进一步的比较,以确定作者的真正意图。且看虞世南的《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作者看到眼前有一棵高大挺拔
8、的梧桐树,高高的枝干上停着一只蝉。蝉平时喝清露,此时正在长鸣,悦耳动听。它的声音传到很远的地方,并不需要借助秋风的传送。如果像这样给学生解释一遍,还不足以让学生把握作者的真正意图,因为学生还不清楚作者为什么写蝉的形状与食性。教师可以整理出诗歌中隐藏的对应关系,展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