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5673873
大小:27.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4-10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活动课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初中数学活动课实践探索内容提要:数学活动课是一种符合新课程改革精神的创新课型。本文首先提出研究数学活动课的背景,然后阐述其含义、特点以及课型,最后进行总结关键词:数学活动课研究数学活动课对当前的新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结合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认识。一、课题研究的缘起学校数学教育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化功能——包含数学知识的获得,数学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的提高。二是创造功能——通过解决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发展提炼数学模型,了解数学方法,注意数学应用的创造性数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三是育人功能——通过数学的教学,使学生形成诚实、正直、坚忍不拔、不轻率盲从的品质,尊重真理的习惯和严肃的生活态度,形成从整体把握事物,从全局考虑问题,遇到困难不断创设条件,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使事物朝着最优方向发展的优秀品质。然而以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束缚了学校教育功能的发挥。应试教育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教师和学校教育的标准,学校向教师要分数,教师向学生要分数,分数成为教师和学生的命根。为了追求高分,教师和学生陷入题海,过于注重数学教育的文化功能,忽视了创造功能和育人功能,这样就使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教学变成仅仅是少数优秀学生的教学。这与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的精神相违背。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地动手、动口、动脑,提高解决数学实际问题能力,进行数学教学创新已势在必行。现阶段提倡的探究性教学和研究性学习是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创新模式。在探究性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解决问题,充分展示个性风采,但课堂活动受时间限制,课堂教学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把学习延伸到课外,通过观察、发现问题,不断收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活动虽然不受时间限制,但需花费很多的精力。两者均有优点和不足。而被称为“第二课堂”的数学活动课则兼有上述两者的优点,同时又能避免两者的不足。既体现了学校数学教育的三大功能,又符合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以与学生年龄特征想适应的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数学内容,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二、数学活动课的含义和特点数学活动课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结构,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通过讲述、游戏、操作、推理计算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思维能力的一种课型。通过数学活动课,可以使学生从繁重的课堂任务中解脱出来,调节学习情趣,轻松有效地学习;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活动,实现学习参与的全面化;使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能力得到提高,培养思维的灵敏性、创造性。数学活动课的主要特点有五个方面: 1、兴趣性。爱因斯坦说过:“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礼物是人人都要的,若能将知识“包装”成“礼物”赠给学生,这对学生来说将是多么有意义的事啊。数学活动课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将“知识”包装成“礼物”的过程,它无论是内容安排、组织形式、教学方法都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需要,引发孩子的好奇心,刺激他们的兴奋点,使知识真正成为孩子们乐意接受的礼物。2、自主性。数学活动课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更是活动的主人。它摒弃了过去那种教师为主角、优秀学生为配角、大多数学生为听众的传统教学模式。全体学生自主参与整个活动过程,他们的各种能力得到培养,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给学生机会,他们往往让人大吃一惊。3、实践性。数学活动课中,学生应灵活运用学到的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和基本技能,把学与用,动脑与动手,理论与实践和谐地结合起来,在解决数学问题的实践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4、综合性。数学活动课中,学生的活动并不局限数学学科知识,它往往需要调动各门学科知识,如动用常识、美术、语文等学科知识和技能,有时甚至超越现有课程知识。活动形式也极具综合型,常常把游戏、竞赛、展示、表演等串连起来。5、创造性。创造性思维活动是人类思维活动最有活力的形式。我国学生创新意识不强已是不争的事实,1997年度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华裔科学家朱棣文说:“中国的学校过于强调学生的书本知识和书面应试能力,而对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显得明显不足,美国学生成绩不如中国学生,但他们有创意,往往创造出一些惊人的成就。”数学活动课正是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驰骋的天地。三、数学活动课的课型根据教学实践的探索,笔者总结出以下课型:(一)根据活动内容分类1、拓宽延伸课在完成教学指导纲要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外,把课本上的某些内容适当地加深和拓宽,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围绕一个专门的知识疑点、重点、难点,适当加深拓宽,充分发挥数学才能解答一些数学问题。如学习了四边形的中位线知识后,开展了一节关于“四边形各边中点连线所得的四边形与对角线的关系”的活动课。学生通过画图、分析、讨论、总结出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各边中点连线的四边形是菱形;对角线垂直的四边形各边中点连线的四边形是矩形。这样就使数学课内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充实,也使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得到了提高。再如遇到求代数式的值这类问题时,最初是运用集中思维,把字母的值直接代入计算解题,但当字母的值很难求出或代入计算很冗繁时,这个方法就有局限性了,随着学习的深入,有必要对学生的进行发散思维的培养。如:已知X2+X-1=0,求X3+2X2+1的值。应该采用发散思维:(1)用分离法,通过拆项、补项将原式分离出X2+X-1,代之以0;(2)降次法,把已知条件变为X2=1-X,再用1-X代X2;(3)竖式除法,求出(X3+2X2+1)÷ (X2+X-1)的商式和余式。这几种方法都比较简捷地求出代数式的值是2,从而避免了冗繁的计算。这种课型能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更扎实,考虑问题更全面,进一步培养思维的深刻性。2、实际应用课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要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更要应用于生活。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常要建立数学模型,运用数学方法,把实际问题转化为纯数学知识来解决,这是思维的创造性过程,是思维灵活变化的体现。数学活动课就是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创造力。如在教学“比例应用”时,提出这样的问题:“谁不上树可量得树高?谁不过河可测得河宽?”同学们听后,学习兴趣很高,纷纷提出自己的不同想法。到底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于是对“比例应用”的学习,便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同时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也积累了理论经验。再如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把厚0·1毫米的纸依次折叠并计算纸张的厚度,提出问题“足够长的厚0·1毫米的纸继续折叠20次、30次,会有多厚?”把数学问题转化数学乘方问题,最后让学生通过计算知道:如果一个楼层按高3米计算,把足够长的厚0·1毫米的纸继续折叠20次有104米高,有34层楼高;继续折叠30次后有10万多米高,有12个珠穆朗玛峰高(珠穆朗玛峰高约为8848米)。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用处与妙处,从而使学生端正了学习数学的态度,下定学好数学的决心和信心,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创造力。(二)根据活动形式分类1、故事活动课结合有关数学知识的教学,通过故事活动的形式,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数学历史、数学知识,增长知识,激发学习热情。数学故事由老师和学生共同收集,可由老师讲,也可由学生自己讲。如为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推理能力,我介绍了“韩信分油”的故事:据说,有一天两个人正在路边为分油事发愁,这两人有一只10斤的篓子,其中装满了油;还有一只能装3斤油的空葫芦和一只能装7斤油的空罐,现在要把这10斤油平分成两份,每份5斤,他俩没有秤,只能就这三种容器倒来倒去,怎么也分不开,这时恰巧介绍韩信骑马路过,了解了他们的困难之后,便在马上念道:“葫芦归罐罐归篓,二人分油回家走,”便匆匆地走了,两人得到启发,按照韩信的办法,果然很快就把油平分成两份了。学生觉得这样的问题有趣,热情很高,通过积极思考、讨论解决问题。另外如“棋盘上的学问”、“无理数p”等有趣的古代数学问题以及古今中外数学家伟大成就及其感人事迹,都可以收入数学活动课,既能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思辩能力,又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热爱数学的情感。2、实践操作课指导学生制作学习用具或操作学习用具,进行实际测量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做一做、摆一摆、折一折、画一画、拼一拼、量一量、剪一剪、数一数等具体操作活动,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合一,既能巩固运用所学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如用硬纸制作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圆台等模型,通过学生的动手制作,不仅认识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平面图形经过折叠成立体图形,立体图形沿某些棱剪开展开成平面图形),而且培养了学生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能力。再如为了培养学生图案设计能力与空间想象能力,笔者找到了一道数学趣题:“请以给定的图形○○、△△、 =(两个圆、两个三角形、两条平行线段)为构件,尽可能多地构思独特且有意义的图形,并给出最佳的名称,如图就是符合要求的图形,比一比,看谁的构思巧妙。”(两盏电灯)学生兴致很高,纷纷设计出了许多有趣美妙的图案。如有“娃娃脸”“花瓶”“棒棒糖”“舞女”等等许多漂亮有趣的图案,真让人感叹学生想象力的丰富。又如,在教学了轴对称图形后,搜集生活中或自然界中的轴对称图形,进行展示等,使学生发现自己学习的数学是有价值的数学,学到的数学知识能够帮助自己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知识应用的广泛性。3、游戏活动课数学游戏的趣味性强,通过数学游戏,使学生在玩中乐、乐中学,可以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数学游戏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是一种极好的益智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游戏活动形式很多,如下数学棋,玩数学扑克牌,猜数学谜语,开设数学诊所、数学游乐园等。在一次数学活动课中,为了让学生能熟练记忆、理解所学过的有关几何定理、推论以及逆命题,我设计了这样的游戏:学生坐在各自的座位上,进行击鼓传花游戏。第一横排的学生传完花,把花交给第二横排的学生,第二横排的学生传完花,又交给第三横排的学生,这样依次传下去。当鼓声一停,花落“甲”同学手中,便叫“甲”起来邀请他的好友“乙”。“甲”说出所学的一个几何定理或推论,让“乙”说出它的逆命题,由全班同学来判断其正误,回答正确各自得10分,有说错的记0分,要求已说过定理、推论不能重复,以小组形式积分,最后评比。学生在兴趣盎然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提高了反应的灵敏度和辨别能力。 四、结论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数学活动课具有数学教育的文化功能,通过课堂知识的延伸,加深了学生对所知识的理解,拓宽了学生学习的知识面;通过实践操作活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造功能在课堂活动中得以实现;同时在课堂活动中,学生之间合作交流、互相协助,体现了数学教育的育人功能。但在教学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一是学生之间的知识结构存在较大的差异,使部分学生在活动中不能很好地参与。二是教师教学的选材等对数学活动课顺利开展的影响比较大,选材不好,课堂活动气氛就不好,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得不到充分发挥。三是学校的硬件设备,如直观工具、电脑设备等对教学有比较大的影响。总之,教师要成功地上好一节活动课,必须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明确活动的目的和主题;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结构,选择合适的活动内容,通过合理的教学程序,使学生易于接受;必须充分运用各种教具,通过轻松灵活的组织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新的提高。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