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问”+“交流”的教学模式与课例

“启问”+“交流”的教学模式与课例

ID:35669909

大小:38.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4-09

“启问”+“交流”的教学模式与课例_第1页
“启问”+“交流”的教学模式与课例_第2页
“启问”+“交流”的教学模式与课例_第3页
“启问”+“交流”的教学模式与课例_第4页
资源描述:

《“启问”+“交流”的教学模式与课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启问”+“交流”的教学模式与课例 1.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逆向重构   长期以来,教师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逐步形成了“通过教师答疑、解难,使学生不带问题走出教室”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天经地义地占据着我们的课堂,其正确性似乎永远用不着怀疑.造成课堂里“教”一统天下,“学”难以立足,课堂完全被异化的局面.   “启问”+“交流”的教学模式就是以启发学生的问题,设置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为重点,通过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逆向重构得到的,是“通过教师启发、引导,使学生带着满脑子问题走出教室”的教学模式.它强调课堂的生命意义和生活化.其基本流程是:   启发学生

2、问题—设置特定情境,造成学生认知冲突,启动思维,引发问题.鼓励学生质疑、猜想.       ↓       个人钻研问题—独立地对得到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索.这个环节视情况可以安排到课外.       ↓       集体交流讨论—在教师的调控下,个体提交获得的成果在全班交流,并以集体名义对所得成果进行评价. 2.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   在“启问”+“交流”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是“生长”和“固着”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上的,他们对问题的钻研正是一种在“原有认知基础上的主动建构”.这和建构主义的要义是一致的.   数学活动论   现代数学观认为,

3、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更细致的表述是,数学(活动)是人(主体)通过数学语言或数学方法在数学问题与数学结论(理论)之间进行的一种智力活动.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数学活动的过程(如下图). “启问”+“交流”教学模式,在启问阶段、自研阶段、交流阶段都突出体现了主体参与的活动特征.   3.课例——“e=?”   (1)必要的说明   本节内容属高三复习课,目的是进一步体会椭圆离心率的涵义,掌握利用椭圆的基本量求离心率的方法.原定一课时,但由于一个意外问题,扩展成两课时.限于篇幅,更为了显示“启问”+“交流”的过程与特征,省略了部分课堂实况.教学

4、过程中个别学生的发言依其原意稍作了润色.   (2)启问阶段   (第一课时开始)图1教师:请大家观察这个图形(图1),并设法算一算其中两个椭圆的离心率,看看有什么结论.   学生1:两个椭圆的离心率相等,大小与长方形长和宽的比值有关.   学生2:“相似椭圆”的离心率相等.   教师:这就是说,椭圆的离心率只与它的“形状”有关,只要给出的条件能够确定椭圆的“形状”,就能求得它的离心率.   学生众:是的.   教师:有谁能够按此思路设计出这样的问题?   学生3:问题1椭圆的长轴长是短轴长的2部,求离心率e.   学生4:问题2B是椭圆短轴的一个端点,E、

5、F为其焦点,若EFB是直角三角形,求它的离心率e.学生5:问题3如图2,椭圆的左、右两个焦点分别是F、E,过F且倾斜角为60°的直线交椭圆于A、B两点.若|FA|=2|FB|,求离心率e.(其余的问题省略)   教师:大家的问题基本上反映了椭圆的形状与离心率的关系,下面我们对这些问题做适当的讨论.   (讨论的过程省略.其间,同学们对除问题3之外的所有问题都作出了解答,但对问题3普遍感到困难,甚至对其条件的充分性产生了怀疑和争议)   学生若干:问题3的条件可能不足.   学生5:不,条件是足的.因为求e不需要确定椭圆的大小,只需要“形状”.   学生6:根

6、据直线的倾斜角及所给的长度之比两个条件,椭圆的大小虽然不定,但其形状是受到约束的,所以我也认为e是确定的,不过不太好求.   教师:看来问题3很具有挑战性,由于时间关系,这个问题我们在课后继续研究,明天的课上再一起讨论,好吗?   学生众:好!(第一课时结束)   (3)自研阶段   课后学生自主钻研,准备在第二天的后一课时中参加交流.   (4)交流阶段   (后一课时开始)   教师:课前我们对问题3做了探索,现在请大家分别谈谈自己的解题方案.   学生7:我觉得这是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问题,所以设想用它们的方程消元后用韦达定理来解.   解法1:令

7、AB:y=(x+c),代入   x2/a2+y2/b2=1,得   (3a2+b2)x2+6a2cx+3a2c2-a2b2=0.   设A(x1,y1),B(x2,y2),则由题目的条件,得设A(x1,y1),B(x2,y2),则由题目的条件,得   |AF|/|FB|=2/1,即(x1+c)/(x2+c)=-2.   由于韦达定理的结论不好用到这个式子上去,所以我没办法继续解下去.   学生若干:是的,我们也是利用这个方法,而且遇到了同样的困难.   教师:那么谁愿尝试克服这个困难呢?   学生8:我来试试.解法1的困难可能是引进的字母的意义与长度不一致造

8、成的,如果用直线的参数方程可能化解这一困难.   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