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麻醉学-第十四章全身麻醉期间严重并发症的防治

临床麻醉学-第十四章全身麻醉期间严重并发症的防治

ID:35629600

大小:12.37 MB

页数:103页

时间:2019-04-04

临床麻醉学-第十四章全身麻醉期间严重并发症的防治_第1页
临床麻醉学-第十四章全身麻醉期间严重并发症的防治_第2页
临床麻醉学-第十四章全身麻醉期间严重并发症的防治_第3页
临床麻醉学-第十四章全身麻醉期间严重并发症的防治_第4页
临床麻醉学-第十四章全身麻醉期间严重并发症的防治_第5页
资源描述:

《临床麻醉学-第十四章全身麻醉期间严重并发症的防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P.163第十四章全身麻醉期间严重并发症的防治PreventionandTreatmentSevereComplicationsduringGA麻醉教研室(hyperthermiaandhypothermia)第五节体温升高或降低第十四章P.175体温是人体主要生命体征之一。人类体温需保持于37℃基本稳定不变,才能保证代谢和其他功能的正常运行,这是所有哺乳动物的共同特点。围术期监测五大生命体征血压/心率/氧饱和度/呼气末二氧化碳/体温随着监测技术的提高和体温方面研究的发展,人们在临床麻醉工作中越来越关注体温这项指标。概述4第五节体温升高或降低表

2、层体温与深部体温直肠温度36.9~37.9℃口腔36.7~37.7℃腋窝36.0~37.4℃鼻咽<直肠2~3℃食管<直肠0.3℃体温降低是围手术期最常见的热紊乱现象之一,50-80%的病人发生术后低温。多数情况低温程度不重,体温通常降低23C,即中心温度在3436C之间。一般认为该现象是麻醉药物抑制体温调节中枢和病人暴露在相对寒冷的手术室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6产热细胞代谢外界热量散热辐射60%皮肤蒸发25%水、湿度、室温对流12%空气传导3%接触一、产热与散热动态平衡传入温度感觉中枢调节传出反应二、体温的生理调节皮肤深部组织脊髓大脑(非

3、下丘脑部位)下丘脑前部出汗血管扩张血管收缩非寒战性生热寒战热反应阈37℃GA38℃冷反应阈36.5℃GA34.5℃下丘脑后部8术中输入大量冷的液体手术暴露、冷溶液冲洗腹腔、胸腔全麻药抑制体温中枢,肌松药使产热减少1.常见诱因室温<21℃,室内通风(正常为24~26℃,相对湿度40%~50%)三、低体温深部温度<36℃麻醉及术后恢复延长低体温时内脏血流减少,肝脏功能降低,依赖于肝脏代谢、排泄的药物半衰期延长,如吗啡。肾血流及肾小球滤过率减少,经肾脏排泄的药物半衰期延长。药物代谢的减慢显著延缓了麻醉恢复时间和术后恢复室的停留时间。2.围术期低体温生

4、理影响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抑制凝血因子活性激活的凝血因子本身是一种蛋白酶,理论上低温对凝血因子活性有一定影响。有研究者将低温作为唯一因素来考察对凝血级联反应的影响。通过正常血浆标本,在不同温度条件下(39℃、37℃、34℃、3l℃、28℃)测定部分激活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体温低于35℃时,这几项指标都随温度降低而明显延长。证明在已知凝血因子水平正常的情况下,低温抑制了凝血级联反应,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围术期低体温生理影响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减少血小板计数并影响其功能低温可影响血小板膜受体的功

5、能,使血小板变形能力减弱,进而导致循环血中血小板含量下降,聚集和释放功能降低。低温还可能通过抑制血栓烷B2的释放,从而减少血小板的聚集及血栓形成。低温对凝血相关酶的影响相对较敏感,只要体温低于正常就会表现出活性下降、凝血功能障碍,而对血小板的影响需要较深的低温或/和维持较长的时间。深低温体外循环的病人中研究发现,深低温能显著减少血小板计数,尤其是如果深低温维持时间较长时,这种表现更为明显。围术期低体温生理影响心脏负荷加重,心血管并发症增加低体温引起外周血管收缩和术后高血压,最重要的是寒战及复温时的氧耗量及二氧化碳增加,易导致高碳酸血症,引起心率

6、增加和肺动脉高压,加重心脏负荷。研究表明手术病人体温过低,心脏意外的发生率约增加55%。围术期低体温生理影响心脏负荷加重,心血管并发症增加----直接抑制窦房结功能,减慢传导。----直接抑制心肌收缩力,降低室颤阈。----低温可引起低钾,而且一定范围内体温的降低与血清钾的降低成正比。----术中低温的患者术后心肌缺血的发生率是术中体温正常者的3倍。----低温还可降低心肌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围术期低体温生理影响增加伤口感染率体温即使轻度降低,也可直接损害机体免疫功能,尤其是抑制中性粒细胞的氧化杀伤作用。减少皮肤血流和氧供,并抑制组织对氧的摄取

7、。围术期低温还与蛋白质消耗和骨胶质合成减少有相关性。导致蛋白质衰竭、负氮平衡,使伤口延迟愈合及感染机率增加。术中温度低于35ºC,伤口的感染率增加3倍,住院时间延长约20%。围术期低体温生理影响其他----低体温时血管收缩,血液粘滞性增高,增加了组织低灌注的危险,同时氧解离曲线左移,释放到组织中氧减少。----易致静脉血淤滞,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增高。----低温下V/Q比例失调,肺血管对缺氧和二氧化碳增高的反应性降低,而导致缺氧加重。中度低温(31℃)可抑制缺氧性肺血管收缩反应(HPV)50%。----抑制胰岛素等分泌,肾上腺素、甲状腺素等分泌增

8、加,围术期易发生高血糖。----寒战以及由此带来的生理变化。围术期低体温生理影响控制室温皮肤散热是患者热量丢失的重要部分,因此维持足够高的室温,以减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