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5509732
大小:57.76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3-25
《雅斯贝尔斯:教育是让人们学会对命运的体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雅斯贝尔斯:教育是让人们学会对命运的体验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神学家、精神病学家。雅斯贝尔斯主要在探讨内在自我的现象学描述,及自我分析及自我考察等问题。他强调每个人存在的独特和自由性。文I凌宗伟(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校长、江苏省教育学会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屮国教育报》"2012年度十大读书推动人物”么一)谈及卡尔•雅斯贝尔斯(KarIJaspers),广为流传的是那句:“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句话似乎说出了教育的部分特质:教育在许多时候就是一种唤醒、一种体验、一种影响。教育是人与人
2、精神相契合作为存在主义哲学家之一,雅斯贝尔斯认为,人们只有通过个人的独特体验,才能回答关于个人本质和存在本质的终极问题。雅斯贝尔斯1883年出生于徳国奥尔登堡城,童年时代在佛里兰岛的大海边度过。宽阔而清洁的海滩、辽阔而壮美的海面及其各种牛物,令他如醉如痴:“大海就是不言而喻的生活背景,即无限的当下。波浪无穷无尽,没有一种波浪同另一波浪相似。”要想走近雅斯贝尔斯,恐怕必须跟着他去看看大海,观观潮汐,听听涛声,望望明月……雅斯贝尔斯关于教育的论述主要在《什么是教育》和《大学之理念》中。他眼中的教育,指向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
3、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觉醒Z本源和根基,而不是导向由原初派生出来的东西和平庸的知识。教育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在雅斯贝尔斯看来,只有“人的冋归才是教育改革真正条件”。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某一方面或只具备某种技能、能力、意识的人,而是培养'‘有教养的人”。这种人的高明之处,是能将观念的形态、活动、价值、说话方式和能力等构成整体。交往,是人类文化传递的有效途径,并在交往中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人类的所有交往,往往基于双方的对话,这种“我”与“你”的关系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在交往屮,人们既能通过教育理解他人和历史,也理解
4、自己和现实,从而不至于成为别人意志的工具。对教育者而言,尤为重要的是始终保持对“训练和交往”“教育与照料、控制”的边界意识。在雅斯贝尔斯看来,“训练”仅是一种心灵隔离的活动,而教育层次更高,其表现为人与人精神的契合,并使文化得以传递。但很少有人意识到的是,训练在现实生态川往往架空了教育职能,甚至走向强控制的极端。我们的麻烦在于,多数教师无动于衷于学生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况,对其颐指气使,耳提面命,很难平等相待,更妄论以心交心。在此情况下,我们多以“机械的、冷冰冰的、僵死的方式去从事教育工作”,往往忽视了人与人的交流与互动,习惯于以上对下的灌输与训诫,很少在照料与培育上花气力,即
5、便是人们常常挂在嘴上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也是为了控制和回报,我“爱”你,你必须感恩戴德,必须冋报,至于职业伦理那是完全可以忽视的。这恐怕也是因为上述概念混淆的原因所至。真理是人们对命运的体验谈及真理,雅斯贝尔斯以为其不会简单地存在于个体生命的“直接性”中,而须在一定时代的人们身上重新培植生长。这种生长,是通过个人在团体中的自觉行动而缓慢开始的。真理是人们对命运的体验,绝不是凭空想象的,更不是靠别人灌输的。由于每个人的遗传、家庭生活以及人生经历的差异,每个人对真理的把握又是个性化的。但这个性化的体验又是离不开团体合作的,是需要在某个团体内联动的。这大概就是今天人们所倡导的合
6、作学习、共同探究吧。这合作与探究的过程,就是体验,就是不知不觉的陶冶。你对我的,我对你的。雅斯贝尔斯认为,人们在不断地交换意见的过程中形成的所谓统一意见往往是靠不住的,不同的人必从属于不同的感觉、动机、价值判断和道德标准的团体。所以,“真理”在很多时候是需要我们去怀疑和反思的。比如说貌似真理的所谓“先学后教”“以学促教”就是这样。就如胡适先生所言:“世界上任何思想学说,凡是不允许人家怀疑的、批评的,我都要打倒。”教育教学,没有颠扑不破、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也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许许多多的问题往往是在不断地审视、对话、碰撞中豁然开朗的。英国学者卡尔•波普尔认为,绝对真理是
7、不存在的,人们所说的真理,在某种情况下也只是他们的猜测,我们能做的只是如何发现和消除错误,“通过批判其他人的理论或猜猜一一如果我们能学会这样做的话一一通过批判我们自己的理论与猜测。(后一点是非常紺要的,但并非不可少的;因为如果我们未能批判自己的理论,那也会有别人来替我们这样做。)”实际上,我们每个人所信奉的真理其实只是个人知识基础上的一种猜想而已,谁都不可能真理在握,任何一个观点、一种理论都应该接受他者的批判,但一定要有理有据,而不是感情用事,立场优先。一旦选择了立场,就难免出现“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非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