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情境创设实效性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提高情境创设实效性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ID:35506145

大小:58.53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3-25

提高情境创设实效性渗透数学思想方法_第1页
提高情境创设实效性渗透数学思想方法_第2页
提高情境创设实效性渗透数学思想方法_第3页
资源描述:

《提高情境创设实效性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提高情境创设实效性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旻学习的机会,因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又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出,进而使学生理解数学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以及数学思想方法”。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背景即“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中学习,有利于意义建构,有助于学生实现原有认知结构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使原有认知结构得到补充和完善。那么,新课标下我们应如何创设情境,如何在情境屮渗透数

2、学思想方法呢?一、创设体验情境,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经历和体验中学习数学,获得数学思想方法,而不是直接获得结论。一方面,“教师应有意识地介绍自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是怎样受阻的,又是怎样克服休I难的,而不只是展示成功的思维历程”。让学生体会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另一方面,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也是学生自己的责任,再高明的教师也无法用自己的脑袋来代替学生进行学习,“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是他自己的主动实践,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是有效学习的关键。”在教学中,我们应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创设体验情境,让学生学会自己探索、研究与交流,在探索、交流过程中积累问题解决的经验

3、,体会问题解决过程中用到的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形成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方法。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中,学生能根据缠绕法、滚动法和折叠法测算出圆的周长。这时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屏幕上小白兔跑的路线,用我们刚才探讨出的方法还行吗?如果不行,那我们该怎么办呢?”学生积极开动脑筋,组织讨论,认为可以像长方形周长公式的推导那样,找到圆的周长同哪部分有关系,有什么关系。这时教师抓住时机步步紧逼:“那你认为圆的周长同哪一部分有关系?同学们认为圆的周长同直径有关系,那就请同学们结合小狗和小白兔跑的路线,大胆地猜想一下,圆的周长同直径是几倍的关系。”同学们大胆猜想,有的认为是3倍的

4、关系,有的认为这个倍数应当在3倍到4倍之间,还有的猜出是其他的倍数。这时教师又设置悬念:“你们通过观察猜到的结论不一定准确,要想知道准确的结果,我们应当验证一下。”同学们纷纷动手进行验证,从而走过了科学家探索问题的道路。在这里同学们运用了类比的数学方法,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教师又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渗透了观察、猜想、验证的合情推理的思想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实现原有认知结构対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使原有认知结构得到补充和完善。只有在问题情境中,才能让学生主动地将新旧知识进行相互联系,相互比较,主动调动原有认知结构中能解决新问题的那部分知识,

5、并将其重组、建构,找到适应新的问题情境下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而开展有效的学习。二、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了疑问学生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屮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屮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培养其思维的主动性。如推导圆面积计算公式时,教师复习完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公式推导过程后,向学生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如何求圆的面积?”学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6、中:“剪?拼?转化……转化成什么图形?把圆等分成若干份,小的扇形接近于三角形,就能拼成近似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经过一系列的思维过程,学生动起手來,大胆尝试、验证自己的猜想,终于得到圆的面积S=nr2o这时教师继续追问:“圆面积一定要用S=nr2这个公式来计算吗?”学生对这一问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经过师生的共同探讨,得出圆的面积还可以等于c2/4兀或兀d2/4。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不断思考,勇于探究,使课堂上处处闪烁着创造的火花。三、创设交流情境,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碰撞

7、的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探究,有利于其思维的活跃,在讨论、争论、辩论的过程屮,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因此,在教学屮应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情境,促使学生多向思维。如在教学按比分配这一内容时,教师出示这样一道题:学校有160棵树苗,按2:3分给五六两个年级,每个年级应分到多少棵树苗?教师首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让大家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研讨。个人思考的结果可能是一种解题思路,小组交流后就会出现两三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全班研讨后,竟然出现了四种解题思路。①用方程解。设六年级分到树苗3x棵,五年级分到树苗2x棵,3x

8、+2x二160,x二3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