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5503438
大小:73.64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9-03-25
《教育学基础要点整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教育学基础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1.了解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2至10)1孔子《论语》“有教无类”,“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楼不发”),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还强调学习与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2墨子: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兼爱”和“非攻”,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重实用技术的传习。培养“贤士”、“兼士”和“义侠”。3老庄:“绝圣弃智”、“绝仁弃义”・《道德经》,回归自然、“道法自然”、否定文化教育价值的思想。4《学记》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标志着中国古代教育思
2、想专门化的行程,被称为中国“教育学的雏形”。“教学相长”、“循序渐进”、“长善救失”、“尊师敬道”、“藏息相辅、豫时孙摩、启发诱导。5朱熹:一是关于“小学”、“大学”的论述,二是“朱子读书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二、中国近代6蔡元培《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五育并举: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崇尚自然、发展个性:教育独立;劳动教育7黄炎培:“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职业教育理论。8晏阳初“四大教育”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和公民教育,“三大方式”-学校式、家庭式和社会式,主张为农民办教育,被
3、誉为“国际平民教育之父”。9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教学做合一”,毛泽东称颂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赞誉他为“万世师表”。10陈鹤琴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事业的开拓者,著名的儿童教育家,“活教育”,他被称作中国的“福禄倍尔”。三、西方古代11苏格拉底:造就治国人才美德是否可教。“问答法”又称“苏格拉底法”、“助产术”、或“产婆术”。12柏拉图:《理想国》第一个提出学前教育的思想,第一次提出了“四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寓学习于游戏”。13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进行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教育。14夸美纽斯《大学教论》夸
4、美纽斯是受到人文主义精神影响的捷克教育家,强调教育的自然性。《大学教论》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完整的教育学著作,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标志•主要内容:教育对于人发展作用;教育对于社会发展作用教得使人愉快;教育适应自然原则;泛智(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教得准有把握);班级授课制15卢梭《爱弥儿》“儿童是教育主体”,开辟了现代教育理论的先河。“自然教育”思想;儿童身心发展阶段划分(近代教育论述中最完备的划分:婴儿儿童少年青年)16裴斯泰洛齐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地一切天赋力量。《林哈德和葛笃德》;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化”口号。17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5、。其理论史称“传统教育派”。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提出阶段教学: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强调教师绝对权威,强调教育外部灌输作用\方法上重视严格管理:威胁、监督\多方面兴趣与课程体系\教育性教学18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绅士教育。19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儿童中心论。实用主义教育学。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生长、学校即社会、做中学、学生中心20马克思主义一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教育起源于社会性生产劳动,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在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21教育的
6、涵义(12)广义: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即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教育机构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22现代教育的特征(18)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23理解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22页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教育的领导权是判断和确定教育性质最主要的标志。受教育权利。教育目的。教育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培养需要的人才。舆论力量。促进民主。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万能论
7、是错误的(二)教育与社会生产力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生产力水平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了与一定生产力相适应的要求:规模速度结构内容手段。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再生产劳动力和科学知识教育与文化••教育对文化的影响:传递一保存传播一交流谜择一提升创造一更新文化对教育:内容与水平传统与变革教育与人口:人口增长领量结构24理解人身心发展规律201—202阶段性、顺序性、不平衡性、个体差异性、互补性教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