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基础知识整理

教育学基础知识整理

ID:35335721

大小:69.68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9-03-23

教育学基础知识整理_第1页
教育学基础知识整理_第2页
教育学基础知识整理_第3页
教育学基础知识整理_第4页
教育学基础知识整理_第5页
资源描述:

《教育学基础知识整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狭义的教育是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二)学校教育制度历史上曾经有过从非正式教育到正式而非正规教育再到正规教育的演变。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以制度化教育为参照,之前的非正式、非正规教育都可归为前制度化教育,而之后的非正式、非正规化教育则都归为非制度化教育。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中国近代

2、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现在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普通教育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职业教育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三)教育发展的过程1、古代教育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2、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

3、3、近代教育特征:(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3)教育的世俗化(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4、20世纪以后的教育教育改革和发展呈现出的一些新的特点: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一)历史上的教育思想中国:《学记》是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西方:柏拉图《理想国》亚里斯多德《政治学》(二)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强调教育的自然性2、现在规范学科的建

4、立以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为标志,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美国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代表,主张教育即生活,“在做中学”,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讲授始于康德赫尔巴特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赫尔巴特的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可以说是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他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强调教材的重要性,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二)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明确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

5、指导编写的《教育学》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第一节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影响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力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第二节教育与生产力教育与人类物质关系超来超密切,一方面,经济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的物质条件越来越好,对教育的要求越來越高;另一方面,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也越來越明显。(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生产力发展水

6、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提出,第三节教育与科学技术(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教育具有推进科学人们研究的功能。(三)信息技术与教育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

7、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首先,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可以根据学习者的情况自动生成相应的教育进度,确定相应的针对个人的评价标准,实现教育的个性化,使因材施教的理论真正成为现实其次,信息技术实现了人机互动模式,根据学习者的目标,选择和努力程度等给予不同的反馈,给予象征性的奖励和惩罚。在人机系统中,没有学习者的积极反应,教学活动将会终止,学习者的积极主动性乃是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第三,信息技术将促进师生关系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