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5501946
大小:63.98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3-25
《教案一石钟山记(中职教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石钟山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苏轼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代表作。2、归纳积累:鼓、殆、何、莫、发五个多义词的义项。3、学握:临、鸣、扣、适、向、识、考7个实词的意义及用法。能力目标:1、辨析名词活用的现彖,掌握其规律。2、学习借游记以阐述白己的见解,把议论、记叙、描写和抒情有机结合的写作方法。德育目标:1、学习古人反对主观臆断、冇疑必察的求实精神。2、领悟文中阐明的人生哲理。教学重点:学习木文带有考辩性质的游记既有驳论文的某些特点,乂有一般游记的特点,二者有机结合的艺术特点教学难点:1、理解“三笑”。2、领悟本文的主旨。教学方法:1、介绍一些有关石钟山的图片和文字资
2、料。2、继续培养学生借助丄具帖和课文注释口学古文的能力。3、运用提问、点拨、比较法,通过与《游褒禅山记》比较,理解课文的特点。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刚学习过的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不同于一般游记,其特点是因事说理,叙议结合。而苏轼的《游石钟山记》在写法上同《游褒禅山记》有类似之处,不仅以说理透辟见长,而且以景物描写的形象生动见胜,行文缓急有致,抑扬顿挫,诙谐风趣。清人方苞等文人都认为这是“坡公第一首记文”。二、关于作者苏轼(1037〜1101),字了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人家之一。少时博通经史,20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
3、制诰等,政治上反复升沉,饱经忧患,曾因反对新法而遭贬谪,后乂因反对旧党尽废新法而贬至琼州。苏轼是全才作家,散文和诗词都“雄视百代”;其散文平顺晓畅;诗歌自山豪放,明快自然;词波澜壮阔,豪放天成。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易传》《书传》《论语说》等。他的书法与蔡襄、黃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冇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Z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三、了解石钟山1、石钟山石钟山,中国千古奇咅第一山,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景观。她像一座玲珑剔透的天然美
4、景耸立在鄱阳湖与长江交汇的江西九江市湖口县双钟镇。白古有上下石钟山之分,其南临匡庐,北镇长江,俯瞰鄱阳湖,焰波浩淼;眺望长江,口浪滔滔,江湖交汇,水分两色,天然汇成了一幅壮观奇妙的〈泾渭图〉,天工造化,叹为观止。现开放的下石钟山,海拔57米,全山面积为九万平方米,是喀斯特熔岩,第四纪冰川遗迹,控江扼湖,为“八省通衢”集亭、台、楼、阁、塔、榭、舫、廊等20多种古典建筑为一体,是典型的江南园林。联合国专家称石钟山集风光、古迹、名胜、园林于一身,堪称世界之最。2、文人骚客和石钟山石钟山在历史上是儒家的圣地,是佛家的道场。早在唐代就有髙僧在此建寺住持,宋代高僧佛卬在石钟山宝钟寺修持多
5、年,直至清朝,香火鼎盛。古代儒学名流陶渊明、孟浩然、李白、白居易、王安石、苏轼、苏辙、黄庭坚、陆游、朱熹、文天祥、王守仁等曾登临览胜,或提诗、攥文,以记胜抒怀。3、本文的线索是什么?《石钟山记》是一篇考察性的游记。写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夏季,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团练副使时写的,此时是其政治上失意Z时,此前因写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由湖州刺史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作者带冇考察研究的因素游石钟山,对他人冇关石钟山命名原因的说法有怀疑,引出游山动机,经过游览解决疑问,并得到触发、感想,进行评论,所以本文以石钟山得名由來为线索,把记游、议论、描写三者紧密结合起來。四、朗读第一
6、段,疏通文意1、学生总结这一段内容:提出石钟山得名由來的两种说法,及对这两种说法的怀疑。2、提问:郦道元、李渤对石钟山得名由来各有什么说法?为什么对郦道元的说法“人常疑之”,对李渤的说法“余尤疑之”?(用课文原话回答)第一问: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李渤)得双石于潭上,扌II而聆Z,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浮止响腾,余韵徐歇。口以为得Z矣。第二问: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Z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五、朗读第二段,指名翻译课文1、夜游石钟山,作者是怎样描写刀夜绝壁下的情景的?这段描写与下一段的哪句话照应?经过实地考
7、察,作者认为石钟山得名由來是什么?(用课文原话回答)①描写夜景(出示投影):景物有高空的栖鹘,水上有鹳鹤;静态——大石,动态——栖鹘用比喻绘形——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啓奇鬼。森然欲搏人。直接绘声——栖鹘、磔磔云霄间。比喻拟声——鶴鹤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屮。②这段描写与下一段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Z下,故莫能知”照应。③“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深浅,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有大石当中流……如乐作焉。2、作者实地考察,冇没冇遇难而退?作者实地考察,见此情状、声咅令人毛骨悚然,气氛阴森可怖,探访困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