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文本解读的有效策略

追寻文本解读的有效策略

ID:35470962

大小:61.43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3-25

上传者:U-991
追寻文本解读的有效策略_第1页
追寻文本解读的有效策略_第2页
追寻文本解读的有效策略_第3页
追寻文本解读的有效策略_第4页
追寻文本解读的有效策略_第5页
资源描述:

《追寻文本解读的有效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追寻文本解读的有效策略镇海区骆驼中心学校王红燕(此文发表于《小学教学参考》语文版2009年第九期)准确地解读文本,是上好阅读课的前提,是一线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功。当下的语文教学,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存在浅尝辄止,形式主义倾向。我们的语文教师怎样才能正确、到位地解读文本?本文试从“找准文本支点、理清文本主线、关注文本细节”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以寻求文本解读的有效策略。一、窥一斑而见全豹一一找准文本支点。其实每-•篇精美的文章都有一个或几个支点,我们在解读文本吋只要能把握支点就能纲举目张。那么怎样找准支点呢?1、寻文本语言的“亮点”一一文眼文本语言的“亮点”也就是“文眼”,即文章的焦点,它把纷繁的内容凝聚在一点上。陆机在《文赋》中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这“居要”的“片言”即“文眼”,是“警策”全文,“揭全文之旨”的点睛之笔,是牵制全文的艺术构思的焦点。教师应找准文眼,并从文眼入手,从一点突破,不枝不蔓,持一点而握全局,“窥一斑而见全豹”。“文眼”或在篇首,或在篇屮,或在篇尾,读来酣畅淋漓,回味无穷。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检阅》一文的文眼就在结尾处:“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我们可以紧抓观众的这两句赞赏的话在文章中寻找“棒”的依据。这就是一个“定点”的过程。定好了这一个独特的语言点,然后以点带面,点面结合,从而达到文与意的真正融合,阅读的丰厚圆融!有的“文眼”就是课文屮反复出现的一些词、句。《一碗牛肉面》是我在一次课堂研讨课中的选文。我在细读文本时,关注到文本三次提到了小男孩的“笑”这一细节:“他朝我歉意地笑笑”;“男孩微微一笑”;“而男孩也只是笑了笑”。于是我抓住小男孩的三次“笑”层层深入地解读文本,并悟出了男孩的孝心和细心,悟出了父子之间一份浓浓的爱意,悟出了男孩虽然生活窘迫却不卑不亢。作者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情感,我们语文老师要从文本中寻找独特精妙的语言一一“文眼”,借着这“眼”去触摸作者的心境、心绪、心态,一定能走得更到位。2、抓文本语言的“撞击点”一一课眼课眼即是教育者根据课文的精华所在或是关键之处而设置的课堂教学切入点、突破口,又是一篇课文教学目标的聚焦点,更是学生知识能力培养的生长点。文木文眼是基于文木自身的逻辑,而 课眼的出发点是学生学习的需要。因此,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在解读文本时,总是不惜下功夫去寻找课眼,把选择课眼看成是文本解读和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这也是老师有别于他人的独门绝招。教师解读文本既要选好课眼,更要设好课眼,使学生与作者的心灵撞击出思维的火花。我在细读《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时,关注了文中的两个“静静地”,“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和“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这是课文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的场景。我边读边思: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他们肯定会想一一此吋此刻小钱身患重病,生命走到了尽头,怎么可能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台湾青年一方面是身处大地余震的危险屮,另一方面是身处家人杳无音讯的寻找中,他也是不可能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的。基于这一个想法,我设想通过抓住两个“静静地”,安排两个板块,让学生的心贴着小钱的心,贴着台湾青年的心,静静地品读文中的相关语句,静静地想想他们会想些什么?这是教师抓住“静静地”这一“课眼”,立体地解读文本,通过一个“想”字,牵一发而动全身,引领学生走进两个青年的内心世界,感受小钱和台湾青年内心的不平静,进而透过文字感悟台湾青年的无私无畏,使学生的“读”具有了一定的温度、广度和深度,直指人物的内心、思想的深处,问题的本质。当然,有时候文本“文眼”与“课眼”还是一致的。也有的课文,并没有很明显的文眼,或虽有文眼,却不大适宜用来设置课眼。对这样的文章,可以在深入的备课中,找到文章情感的聚焦点,把情感的聚焦点作为文眼。二、抵幽处则循曲径——理清文本主线。一般每一篇文章作者都会按一定的思路展开,那思路或明或暗,但必然是有路可依。我们教师要是能抓住主线解读文本,再为学生牵线搭桥,这样才不会使学生的学习偏离文本的价值取向,才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运用,也能为学生争取更多吋间和空间,让他们去读书,去研究。1、寻“线”而读一一理文路往往我们面对有些文本,众多问题萦绕脑中,各问题之间的关系松散、零碎,确定教学主线休I难重重。我们教师自己如果一团乱麻,那学生又如何能真正地走进文本呢?其实''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这句话叶圣陶先生是说:“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不会乱走的。”所以,即使读时是一团乱麻,我们还是得静静地读,安静地等待,等待灵光闪过的一刹那。蒋军晶老师的一堂《月光曲》成功了,但我们更应看到在蒋老师成功的背后记下的一整本的文本理解。蒋老师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苦苦寻找“教学主线”。无数次翻阅着傅雷先生翻译的《贝多芬传》,保持着高度警觉捕捉每一个能促发其灵感的细节。最后他找到了,找到了贝多芬的一句原话一一我为什么要作曲,因为我有许多想法要释放出来。这句看似普通的话却使蒋老师茅塞顿开:贝多芬为什么要创作《月光曲》?因为他有许多想法要释放出來啊。虽然《月光曲 》这篇课文记录的只是贝多芬的所见所闻,“贝多芬心里在想什么?”不见一字。但是恰恰是这不见一字的空白是《月光曲》形成的核心原因。“贝多芬心里在想什么?”这一条教学主线可以使教路和文路和谐统一起来。于是蒋老师把《月光曲》这一传说的发展暗线转化成教学的主线、明线,整一堂课师生共同解决一个问题一一究竟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理出文本的这条情感线Z后,寻“线”而导,顺藤摸瓜,从而思路顺畅。2、依“线”重组一一思学路作为教师解读文本,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自我理解和赏析,它首先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一—教师对文本的阅读理解是为了更好地与学生对话,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的增长和语文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因此,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具有重构性。当然这种重构也是在原文线索的基础上产生,这就是教师在阅读文本时还需依线重组。有些课文很长,而且很复杂。如按部就班地照着情节展开学习,学生往往只会停留在对课文蜻蜓点水般的认识层面上。这时,就需要教师为沟通作者与学生之间的思路牵线搭桥一—快速聚集中心问题,重组学习板块。比如,读着《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跟随着周晔走近了鲁迅先生,一个个故事读来一滴滴热泪交织成心头的“博爱”。文章很长,为了便于学生集中目标,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题:“是什么拨动他们的心,催下了他们的泪”,以此为路铺设一条情感主线“周晔的泪一一小孩的泪一一青年的泪一一老人的泪一一巴金的泪”,从而立体多维地推进教学。三、处花I'可随思花语一一关注文本细节。1、聆听花开的声音——在字词中品韵味花开是有声音的,但必须用“心”聆听才能感受其屮的美妙,就像是课文屮的妙词佳句,只有用心品读才能悟到其中的情韵。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中说道:“许多人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过活,恰如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车兜风,匆匆忙忙的疾驰而过,无暇一回首流连风景,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为了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是啊,我们选入教材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对于这样的文章我们更应该驻足停留,细细品味,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真正具有语文味。那关键是如何品味?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语文教育二十韵》里提到:“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王煦老师上的《猫》一课中,对“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來要求给抓痒。”一句的解读有着独到的创见。1、师:能说说“蹭”在这儿的意思吗?(摩擦)2、师:那老舍先生为什么不用“摩擦”而用“蹭”呢?(用“摩擦”猫就不可爱了,不温柔了)3、师:大家联系联系上下文,看 看对这个“蹭”字还能找到什么新的感觉。(“蹭”写出了猫在向主人表示亲热、撒娇)4、师:猫这样轻轻地、温柔地蹭老舍爷爷的腿,还蹭出了什么呢?(蹭11!了可爱、友谊、顽皮、相互之间的感情……)师小结:一个“蹭”字,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猫的可爱,而且让我们看到了一幅“人爱猫,猫亲人”的动人画面。王老师对“蹭”字的解读和引导,反映出老师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和对重点词句的深入理解和独到的创见。四次引导层层递进,充满智慧,让学生逐步读懂了“蹭”的灵魂,看见了“蹭”字背后的风景,同时也让学生充分领略了祖国语言文字的神奇魅力。2、感悟花香的语意一一在空白处求通融花香无影却意蕴万千,就如文章空白处。语文教材中的许多空白点,为文本、学生、教师提供了融会贯通的平台。我们应该根据文本特点,努力挖掘空白点,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使“平淡无奇”的课堂变得“生机盎然”,让孩子们“定格的思维”再生重组的欲望。《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主要写了叶老为“我”评改作文,并邀请“我”做客的事。在细读文本第一件事“评改作文”后,我想到抓住“我”的心里活动变化,挖掘了文本两个空白点,让学生走进“我”的内心世界:1、当时肖复兴在打开修改稿的一刹那“一下子愣住了”,但他心里一定是如翻江倒海一般,请学生把他此时的心里感受表达出来。2、作者肖复兴读了叶老的一则评语后有什么感受?请学生想象此刻他的心理活动。细读文本第二件事“我”在叶老家做客,同样有空白点可以挖掘:“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读到这句话,“期待”一词跳入我的眼帘,我想到抓住“期待”一词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补写叶老那饱含“期待”的话。通过以上儿处补白,既能充实课文内容,又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丰富人物的形象,还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3、赏析花容的别致一一在比较中现迁移牡丹中绿牡丹最为别致,文章用词造句也有个比较,只有通过比较才能选得文字之上品,后才能赏其精华,用其灵气。这里的“比较”包括-“比用语”和“比章法”。所谓“比用语”是指对文章经典语言,从炼字炼词的角度品味语言的精妙,通过增删补换和原文对比,显出优劣,懂得这样运用语言的所以然。《花钟》一课描写花钟的一段文字体现了语言表达的多样性和准确性的生动结合。多样性表现在作者对九种花开放的动态描写极富变化;准确性表现在对每一种花开放时间的描述上,用了“左右”、 “大致”,又用了“承上省”和“启下省”这样一种语境的暗示来告诉我们每一种花开放的大致时段。这些就是我们老师需要特别着力的地方,我想对以安排两个层次:首先是通过比较感受语言文字表达形式所传递出來的那种节奏,那种韵味,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上的准确、精到。第二个层次是创设具体的语言情境,让学生运用文本语言进行创造性的表达练习。在这个过程中,不但让学生对这种语言文字的表达形式产生了迁移,而且对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产生了直接的效果。所谓“比章法”是指在领悟文本思想、情感、价值的基础上,教师提供几种开头、结尾、思路与文本比较,或让学生另加题目与作者题目比较,或让学生自己设计写作思路、开头、结尾与作者比较,或让学生与作者写法较真,提出批判性意见……在品评欣赏中分出优劣,从中学到布局谋篇之策,从而白觉地迁移到白己的文章中。4、畅游花海的缤纷一一在拓展中厚内涵赏得万紫千红,才能懂得春的真谛。阅读也是,光看一篇文章,内涵体会何來深刻?我们解读文本也不必一味靠对着一篇文章冥思苦想,查阅必要的资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作家生平、其他作品、创作意图、写作吋代背景的阐述,以及前人对这部作品的评论,都是我们打开文本大门的钥匙。《卖火柴的小女孩》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被贴上“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控诉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关系冷漠”的标签。但中央电视台导演一一王越在为拍摄纪念安徒生诞辰200周年的记录片时,他深入地了解安徒生生平,广泛地阅读了相关作品以及大量的文献资料后认为:“安徒生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写小女孩很想念奶奶,实际上这个故事传达了他对母爱和家庭的渴望。安徒生14岁离家闯荡,亲情长时间地缺失,一辈子漂泊,远离家庭,对家庭的温暖只能靠幻想和怀念来慰藉。”我们可以把这段话看作对安徒生创作这个童话的动机的一种理解。文学作品必然是特定时代和作家生活经验的反映,我们阅读一个文本,不能不了解作家生活的时代和他特有的生活经历。又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我们往往紧抓“绿”字大做文章,把它当作一首写景诗来处理。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则对本诗做了如下解读:“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是说诗人离家近,应该“还”。“春风又绿江南岸”,是说诗人离家久,更该“还”。“明月何时照我还”是说诗人思家切,但当下却不能“还”。听到此,又了解了《泊船瓜洲》的写作背景后,才觉得自己是如此的浅薄。因为王安石在写这首诗时,己年过半百,对政治早己心恢意冷。曾两次辞官而未获准,因而他的赴任是勉强的、违心的。在复出后的第二年,终于如愿以偿地再度罢相。显而易见,在这种际遇心境下,写作《泊船瓜洲》,字里行间充满了忧郁、伤感、消沉Z 情,也就难免对即将远离的家乡怀有深深的眷恋Z意了。抓准了诗眼,一切也就迎刃而解了。综上所述,文本的解读的过程就是老师为学生开辟登山的盘山道的过程,文本解读出现了问题,只会为学生的攀登增加难度。我们得课堂教学就会11!现不到位、缠绕不清、蜻蜓点水或是走马观花等现象,学生的解读就会缺少应有的深度。作为教师,就必须学会解读文本,才能做到“运筹于帷幄Z屮,决胜于千里Z外”。当然文本解读的终极意义不在于老师一定要读岀多少“人之未见,人之未发”。而是对教师言语智慧和精神领域的一种砥砺和修炼。老师们,让我们“与读共舞”,不再徘徊在文本解读的问口,打开自己的生命,去教参Z蔽、去教材分析之蔽、去他人言述之蔽,让自己的精神胸怀敞开再敞开。真正进入文本解读的世界,在文本解读中证明“我”的存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