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应在本上下功夫孙芝红

语文教学应在本上下功夫孙芝红

ID:35468963

大小:62.27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3-25

语文教学应在本上下功夫孙芝红_第1页
语文教学应在本上下功夫孙芝红_第2页
语文教学应在本上下功夫孙芝红_第3页
资源描述:

《语文教学应在本上下功夫孙芝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语文教学应在本上下功夫清镇一中孙芝红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说:“解读文本是语文教师的第一基本功。”语文教师解读文本,不能只从文学爱好者的角度,阅读、领会其内容,体会其主题,而要从语文教学的角度研究如何引导学生感知、理解、积累和运用语言,用教材这个例子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笔者以为,语文教学应在本上下功夫。众所周知,教材是我们教学的依据和载体,离开了它,教学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那么,语文教师解读文本应在哪些方面下功夫呢?笔者试着就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观摩不少省级优质课比赛的感悟和思考,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一、问题切入要巧。一节好课,问

2、题的切入很重要。这些切入的问题或隐或显地呈现在文本中,教师要准确、巧妙地抓住。曾经观摩过一次省级优质课比赛,一位老师上《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开篇就以文本的一句话直接切入:蔡元培到北大任职发表演说,要说的事很多,为什么“请更以三事为诸君告”?之后的教学围绕这“三事”进行。老师指导学生按照“所告之事、建议、原因、方法”四个项目完成表格内容的填写,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可以说,教师的切入点是巧妙的,它既能提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又能迅速抓住文章要领,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另一个老师上《咬文嚼字》,则从文末入手,一语中的:“文末最后一段

3、说'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这句话就表明本文文体、所论问题和论证方法。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全文,看一看作者举了几个例子?想一想这些例子从哪些角度谈论问题的?”一石抛下水,激起几层浪。可见,立足文本巧妙切入问题,既省去一些不必要的废话(比如讲体裁和论证方法),又节省时间在文本的分析和思考上,使之更深入和透彻,还能保证学生参与教学的广度和频度。笔者以为,从文本中选取巧妙的问题切入,可以指引学生思维的方向,激发其学习兴趣,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二、文本剖析要深。如果说问题的切入只是一堂好课精彩的开始,那文本剖析的深刻

4、则是一堂好课成功的关键。众所周知,文本解读是师生以语文教材为媒介,与潜在的存在于教材中的作者进行心灵对话和情感交流,它“是一种寻求理解与自我理解的活动,是建构文本与自我建构的过程。”然而,目前的文本解读存在的问题较多,有的浅藏辄止、浮光掠影;有的生搬硬套、照搬教材;有的穿凿附会、肢解文意;有的哗众取宠、故弄玄虚。文本解读中出现的浅表化、机械化、碎片化、异类化现象,直接导致教学的低效。文本解读的深浅,从某种程度上反映教师的功底。2015年贵州省高中语文优质课评比活动,有几个老师同上《陈情表》。但遗憾的是,两位老师竟不约而同地将李密陈苦情

5、、陈窘情的目的放到“孝”上,并不遗余力地在“孝”上做文章,进行德育渗透。其实,深入研读文本,我们发现,李密竭力陈情,是打着皇帝“孝治天下”的招牌,借着孝顺祖母的实情,来达到免应召的目的。无独有偶。一次笔者带同行送课下乡,听一位老师上《小狗包弟》。令人大跌眼镜的是,老师竟然把文章德育渗透点放在爱护动物上。原本丰富的文本价值被严重的折损在僵死、陈旧和过于极端、好笑的的解读方法之中,不仅偏离了新的育人目标,甚至还会将学生带入歧途。笔者以为,文本解读的深刻不仅要透过表象还原到它的本质上来,甚至还可提高一层,将之上升到文化的、人性的乃至哲学的高

6、度。这种高度,不是人为拔高,而是持之有理,言之有故。这样立足于教材又超越教材的解读,才能让课堂充满活力。I?;;;三、探究发现要新。许多专家和老师说:“文本解读既要有共性的东西,更要有个性的东西。”这共性的东西几乎成了定论。有的老师抱着教参不放手,唯教参是教,缺乏自我的思考和判断,久而久之,思维力下降,判断力缺失,只会照本宣科,怎么能培养人才呢?江泽民总书记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写作中,人们常说:“要写出人人眼里都有但人人笔下却无的东西来。”其实,在教学中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主张探究发现要新,就是要

7、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去发现和感知文章,不断地读出新意来。笔者从教二十六年,上过《包身工》不止五次。但是,随着阅读次数的增多以及感悟和思考的不同,我对文本的理解悄悄地发生了变化。2015年,我第六次上《包身工》,在备课时有了新的发现。同样是对“包身工”的称呼,文章前后叫法不一。开篇叫“猪狽”“生物”,中间叫“机器”,紧接着叫“罐装了的劳动力”,最后叫“没有锁链的奴隶”。在这看似无序的称呼背后,会不会有什么值得探究的东西呢?经过反复的思考,我在上课时决定以此为突破口,探究文章是怎么谋篇布局、逐层深入的。我以“不一样的称呼,别样的用心”为切入点

8、,组织学生研究文本的内容和构思的精巧。果不出我所料,学生对此兴趣大增,很快进入文本的研读活动中去。经过热烈的讨论,我们发现:作者对包身工的称呼不一,与文章所写内容有关。开头着眼于包身工吃、住方面的描写,重在揭露其低劣、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