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5385388
大小:56.71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3-24
《浅谈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转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转变内容摘要:新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展开,这给中学教学带来了新的理念、新的要求。新课改下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教师要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在反思中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争取全面有机地实现课程标准要求的目标。关键词:民主平等的师生观教师和谐驾驭课堂新课程教育理念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其总体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历史新课程又有自己的特殊性,其旨在统一“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课程功能“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本人就一年来的教学
2、实践,谈一谈自己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几点体会:主要是教师在教学中的变化。一、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以及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教会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遵循“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于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教好”的原则。教师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从“教科本”转变为“用教本”,从某种角度上讲,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很难让学生的困惑之处主动地表现出来,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眉毛胡子一把抓,始终不能让学生摆脱被动学习的状态而体现学习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3、也不能及时使学生学习的状况表现出来,更不能有针对性地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惑或困难。自主学习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参与到制定一定的学习目标、学习进度等,在学习过程中没有理解、掌握的情况能够比较迅速地反馈给教师,同时也避免了教师大量的重复的或无谓的讲解。这样通过自主学习辅以教师的指导、强调,学生对基本的历史知识信息掌握的效率要高得多。二、新课程下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只顾自己唱独角戏,无论语言多么生动、精彩,分析多么深刻、精辟,但未必是很理想的历史课。因为:一是学生一直处于听者、被动的地位,没有思
4、考、参与的机会。二是学生一课听到底,即是在有兴趣,也未免有点疲劳之感,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学生听课情绪和教学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听课状况,察言观色,因势利导。课讲到那里,学生该有什么反映,产生怎样的共鸣,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心中有数。据此教师便把备课时准备的提问或应变设问立即放出,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检查了自己的教学效果,同时得到了学生对知识的反馈,也有利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因势利导,提出问题,也可缓和学生紧张听课情绪,使学生精神饱满地上完一堂课。例如在讲到必修三专题二第三节内容时,可以适当组织历史知识抢答赛:利用诗词、典故、成语、俗语
5、、歌曲等,活跃教学。通过实践,我认为这样的教学方式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合理的巧用、妙用,能使课堂教学艺术更加多彩。有画龙点睛、回味无穷之作用,用到好处、妙处,学生能在愉快、欢笑中接受历史的熏陶。淡化紧张疲劳。这既活跃了课堂,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知识。三、新课程下教师要以遵纪守时、勤学善思、严谨求实、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用自己的优良人格去影响和感染学生,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要在把师生置于平等的地位、在尊重学生的人格基础上关心学生、指导学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反省矫正自己的思想行为,从而更有效、更主动地发挥学生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完善自己。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
6、但要有丰厚的历史底蕴,同时形象富有亲和力,语言富有感染力,问题富有吸引力,师生互动融为一体。课堂上内容纲目分明、轻重有度、问题合理;形式多样活泼、师生融洽、生生互动,就能使历史课演化成兴趣课、探究课。对学生提出的难题态度要真诚,容易解答的内容要言简意赅,点到为止地把握分寸;不能解答的要诚实面对,公开承诺课后探讨,以诚信提高自己在学生中的“人气指数”。切忌故弄玄虚或虚以委蛇,这样只能招至学生的小视,甚至反感。四、学生与教师成为真正的朋友。以往的教学方式是“教师为中心”,这种教学方式正在被“你说,我说,大家说”的课堂气氛所代替。新课标的本质是在“交往”中放下老师的架子,以商量的口吻与学生平等对话
7、、沟通,和学生合作共同讨论研究,成功的完成学习任务,以“共建”的方式,来“以教促学”、“以学长教”、“互教互学”。新课标下,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调控,让学生“乱”得有“形”,“形”乱而“神”不乱,从某种意义上讲,“活”与“乱”是等价的,所以我们要调控好场面,真正做到“活”而不“乱”。“形”乱而“神”不乱,使学生在一定的自由探究的“放”与教师不露痕迹的“收”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与教师成为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