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问题的设置与方法的引领(尹凤媛老师)

导学案问题的设置与方法的引领(尹凤媛老师)

ID:35332238

大小:63.84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3-23

导学案问题的设置与方法的引领(尹凤媛老师)_第1页
导学案问题的设置与方法的引领(尹凤媛老师)_第2页
导学案问题的设置与方法的引领(尹凤媛老师)_第3页
资源描述:

《导学案问题的设置与方法的引领(尹凤媛老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导学案问题的设置与方法的引领南宇外国语学校尹凤媛【内容摘要】“互教互学”高效课堂是新课改课堂教学的一种模式,导学案是在“互教互学”高效课堂中起着必不可少的重要作用。怎样讣导学案真正起到导学的作用,是一个不断探索的问题。笔者认为问题的设置和方法引领是关键;它能帮助学生在导学案的“导”中进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构建知识结构,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当前新课改的理念。【关键词】问题设置方法引领思维训练目前,语文导学案已经逐步成为推进语文有效教学的重要抓手;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语文导学案的编制存在着教材化、教案

2、化、习题化等误区。如何走出这个误区,让语文导学案真正起到导学的作用呢?我认为应从问题的设置和方法引领上着手。一.问题的设置,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编写导学案时,教师恰到好处的问题设讣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调动思维,承载落实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具体身份的任务。那如何设计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的问题呢?1、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如《项链》一课,在分析人物形象这一环节中

3、,可以这样的设计:文中有这么句话:“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穷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作者为什么这么说?结合全文,你认为丢项链对马蒂尔徳来说是成全她,还是败坏她呢?经过这件事,主人公的性格发生改变了吗?请从课文中找出你的依据。这一来将激发同学们探究文本的兴趣,并产生表达见解的欲望。2、立足文本,合理地延伸拓展例如,在编写《项羽之死》的导学案延伸拓展这一环节屮,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在《项羽本纪》中,项羽死后,刘邦的表现是“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刘邦不是希望项羽死吗,为什么要哭呢?在展示中同学们跃

4、跃欲试。有的同学认为是做做样子的假哭,做做样子给楚地的将士、百姓看,来笼络人心。有的认为哭也有很多真的成分。因为项羽曾经放过刘邦,现在项羽死在他手里,从人性的角度来看,他心中一定有过意不去的成分。有的认为哭自己没有对手了是一种英雄惜英雄之哭。更有的认为是哭自己的将来。因为项羽曾经也是一位叱咤风云、不可一世的英雄人物,现在却落得这种下场,自己将来又会怎么样呢?他心中一定有惋惜、有担忧。所以,刘邦的哭包含的情绪是复杂的,有假亦有真……可见,我们设计•的问题如果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做

5、学生不仅能得出正确的答案,而且还能得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导学案问题设计必须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学生容易理解的,接触比较多的实际问题,容易聚焦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课堂教学的主动学习埋入伏笔。二、问题的设置,启发学生的思维训练亚里士多徳说:“思维从对问题的惊讶开始。”语文学习的重要心理表征是思维,而思维与问题密切相关,有效的语文学习就是从对问题的发现、探究开始的。在编写导学案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

6、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那如何设计启发学生思维训练的问题呢?1、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层次递进化”如在学习《项羽之死》时,我这样设计问题:①课前阅读相关给资料,简要说说作者及作品的有关背景。②初读课文,画出难懂的字词句,积累文言知识。③再读课文,思考在本文屮司马迁选择了哪些重大的历史场景来描写项羽?(请用四字词语拟小标题)。每个场面项羽分别面対的是什么人?每一个场面他都有什么样的传神表情?④本文记叙了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表现他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

7、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我们看看,文屮项羽都面临了哪些毁灭性的人生打击。请以气?)情之悲”为话题,简要谈谈项羽的英雄末路的具体事件。这样的问题设置体现了文本的程序性和阶梯性,用问题逐渐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一步一步地深入思考和探究,并做出正确的理解、推理和判断,最终找出文本的深刻内涵。2、提倡开放多维,关注问题的生成在教学《六国论》时,我曾这样设计一个问题:对于六国灭亡,历史上有很多说法,如:“苏洵:弊在赂秦。苏辙:疏浅,不知天下之势。杜牧:灭六国者六国也。”同学们你同意哪种观

8、点?请简要的谈谈看法。课堂交流展示时,冷场了,没怎么有同学发言,即使有同学发了言也说不清楚。倒是有一位同学不经意间说了一句:“那是古人的观点而已……”是啊,一语惊醒梦屮人,既然这都是古人从自己的认识出发得出的观点,而且也不是什么定论,为何不让学生看了这些观点后,根据自己所了解的知识,谈谈自己对六国灭亡原因的看法呢?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