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426010
大小:73.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11-23
《导学案中问题设置的有效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导学案中问题设置的有效策暁【摘要】本文综合笔者在近年来使用各类数学学案屮的教学实践,着重从问题设计、问题广度、问题方式等方面来谈谈初中数学学案中问题设置的有效性策略。【关键词】学案存在的问题应对策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学案导学”模式已在全国各学校屮被广泛应用,是现在主要的课堂教学模式。“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媒介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导学”的方案的引导下完成学习任务。“学案”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以问题的形式复习旧知、学习新知,通过一个个问题的设置充分调动学生思考、开发智能、积极主动获取新知识。如何通过问题设置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是评价一个学案好坏的重要标准。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近几年中接触了大量的各类型学案,也有一些收获和想法,本文将综合笔者在近年来使用各类数学学案中的教学实践,着重从问题设计、问题广度、问题方式等方面来谈谈初屮数学学案中问题设置的有效性策略。1.当前初中数学学案中问题设置存在的问题1.1问题提问与实际脱节。设计的问题与实际学习内容脱节,设计问 题大而空,有些问题让学生不知所措,使学生的思维热情与信心受到了限制。1.2问题表述不够明确。学案対问题表述不详,学生找不准回答的要点。1.3问题的条理性较差。一些问题设置太随意,流于形式,对问题的设计与组织不够细致。大部分学生找不到回答的知识点与关键点,造成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欠佳,更不能开拓学生的思维。1.4问题的设置起点过难,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I韦I。有些学案的问题超出学生知识范围,大且难;甚至学案一开始就把需要深化的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这样的问题学生无所适从,只能面面相觑,日瞪口呆,抑制了学生的思维热情和信心。1.5问题过于简单和机械。问题设置没有深入研究教材与学生,所设计的问题只是表面的简单问题,较浅层次的讨论与交流,学生只用简单的“是”、“对”、“不是”、“不对”、“能”、“不能”等来回答,没冇引发学生的思维,没有发挥“导学”的作用。2.初中数学学案中问题设置的策略面对学案中问题设置的种种误区,结合这些年的教学经验和探索,我实施了以下几种对策加以纠正。2.1灵活趣问,创激亮度。好奇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教师设计学案问题时,要充分顾及这点。提问的内容要新颖别致, 这样就能激起他们的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创造出一种新鲜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情境,使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和接受的信息相互冲突而产生心理失衡,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得到迸发。这样的提问不再流于形式,特别能打动学生的心。例如:学生都知道,周长一定时的长方形面积的最大值是S正方形,那么一边靠墙,其余三边总长为60米的长方形面积最大值是多少?根据这一情况,我是这样设置问题的,一共四个问题,如下:问题(1)用60米长的绳子围一个长方形,怎样围面积最大?很多同学根据原有经验,马上意识到“正方形时的面积最大”,学生通过简单计算,得边长为60^4=15,S最大二152二225・问题(2)当一面靠墙时,用60米的绳子围一个长方形,怎样围面积最大?同样的,学生仍然认为“正方形时的面积最大”,通过计算,边长为604-3=20,S最大二202二400.问题(3)当垂直于墙的这一边长为12米时,求另一边长和长方形的面积?把计算结果与上一问题比较,你冇什么想法?学生很容易算出另一边长为36米,S=12X36=432.这个信息与问题2的结果发生了冲突,在学生脑海中激起了思维的浪花。问题(4)长方形面积的最大值到底是多少?我们应该怎么求出这个最大值呢?这样的问题设置由学案“置疑”走向了学生“质疑”,这样学生带着问题,自然会去完成对最大面积的探索。这样就能能过一系列的问题把知识的甘泉注入到他们的心FTL2.2深题浅问,难易适度。教师编写学案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以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特点和思维水平为基点來设计问题,那些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有一定联系,学生知道一些,但仅凭已有的知识又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也最具冇吸引力,容易促使学牛冇目的地进行探索。 例如,“已知,如图所示,在梯形ABCD中,AD//BC,AE=BE,DF=CF,求证:EF//BC,EF=12(AD+BC)・"这是梯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对学生來说有一定的难度,我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1)本题结论与哪个定理的结论比较接近?(三角形中位线定理)(2)能够把EF转化为某个三角形的中位线吗?(3)已知E为AB中点,能否使F成为以A为端点的某条线段的中点呢?可以考虑添加怎样的辅助线?(连结AF,并延长AF交BC的延长线于G)(4)能够证明EF为AABG的屮位线吗?关键在于证明什么?(点F为AG的中点)(5)利用什么证明AF=GF?于是问题得到了顺利解决。这样的问题设置深度恰到好处,每一个问都让学生能跳一跳就够得着“果子”,有一步步由浅入深的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联系解决了问题,这样就能充分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识,使新I口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产生有机联系的知识结构。2.3发散巧问,增强跨度。学案中的问题设计要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所以应提出一些有开放性、探索性、跨度大、一题多解的问题,但并不一定要难题。例如:己知,如图,D是等腰三角形ABC的底边BC的中点,且DE丄AB,DF丄AC,求证:DE二DF.这是一个轴对称复习课中的一个题Fl,学生很容易做出来,但大部分学牛都局限于用三角形全等证明此题,显然不能达到提升思维、 发散思维的要求。我在学案中设置了三个问题:(1)ABDE与ACDF全等吗?(问题1能使学生对最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再一次得到升华);(2)若连结AD,AD是ZBAC的什么线?有什么性质?(问题2激发学生的思想火花,找到更优化的解法,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3)AD还是AABC的什么线?又有什么性质?(问题3是对不常应用的性质定理的回顾,提出新的解法,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通过这样内涵丰富的问题,首先是学生得到了三种证明此题的方法,其次增大了例题的跨度,有利于优化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2.4精心设问,巧选角度。相对其它学科,数学本就枯燥,教师在编写学案时更应作多角度的设计,力求提问方法的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也是问题设置的艺术性。有这样一道题目:己知a、b、m都是正数,并且aab•若单纯用分析法证明此题,学生兴趣不高。我们如果把问题改为:(1)有糖a克,放在水中得b克糖水,则糖的质量分数是多少?(ab)(2)又问:糖增加in克,此时糖的质量分数是多少?(a+mb+m)(3)糖变甜了还是变淡了?(变甜了)从而得到a+mb+m>ab.这样,学生轻松愉快地证明了这个不等式,并知道这个不等式的实际意义。这样的问题设置,角度巧妙,学生容易理解。2.5循循善问,铺设坡度。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学案中例题的问题一定要围绕主题,设计一个有层次,有节奏,由浅入深,前后衔接,相互呼应的问题,诱使学生步步 深入,拾级而上,这样在学生学习的过程屮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如果问题设置过难,定会让学生感觉云山雾罩,无法入手,思维能力培养更无从谈起。如“二次函数的应用问题”中有这么一道典型例题:在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内部作一个矩形ABCD,其中AB和AD分别在两直角边上。设矩形的一边AB二xm,矩形的面积为ym2,问:矩形面积y有最大值吗?如果有求出这个最大值,如果没有,说明理由。剖析:大多数同学看完此问题一定会感觉到漫无边际,原因是问题的设计没有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的教学规律。问题之间缺少过渡的逻辑,于是学生要解决问题的思路便陷于僵局。若是在学案中将原题屮所问的单一问题,改为如下三问:(1)设矩形的一边AXxm,试用7的代数式表示AD边的长度。(2)设矩形的面积为ym2,求y与xZ间的函数关系式。(3)矩形面积y有最大值吗?如果有求出这个最大值,如果没有,说明理由。从认知的角度上分析,全体学生都会想办法应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将线段AD的长用x的式子表示出,然后再将问题一环紧扣一环地连接起来,从而使认识逐步深化,最后导出结论便可以顺理成章了。这样设问,由易到难,体现学生获取新知的思维顺序,符合学生的认识顺序,鼓励学生一步步探索,诱导他们循“序”渐进,最终获得成功的体验。美国著名科学家加波普尔说「'科学与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而 “问”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以学牛为主体的“主体艺术”。为此,教师在设计学案问题时应明确学案的设计耍为教学服务,耍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要努力走出问题设置的误区,竭力寻求提出问题的妙法,精心设计,使每一个问题都化为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发动机。这样才能做到“投出一粒石,激起千重浪”,从而真正使学案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冇效性之目的,让学案在数学教学中更好的发挥作用,让学生的思维在学案的海洋中波澜起伏,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智力介逐的乐趣。参考文献[1]蓝佳音•增加提问效度•提高教学效率[J]中国数学教育2008.[2]张柏友•提高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J].中国数学教育[MJ.2008・[3]夏小刚•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能力的评价再探[J]•数学教育学报,2008.[4]张丽•有效课堂提问的技巧[N].教育信息报,200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