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5281733
大小:51.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3-23
《教学设计方案修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教学设计方案终稿课题五柳先生传姓名李元锋学科语文学校昌黎县周庆恩中学年级九年级教学目标1、理解有关的文言词语的含义。2、了解古代人物传记的写法和特点。3、学习运用朴素洗练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志趣。4、体会文章的深刻内涵,理解陶渊明的精神风貌。学生情况分析课前我让学生做了朗读、解决字词工作的预习。《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目前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积极主动性不够,因此在学习中常犯有不深入文本、学习应付被动的习惯,况且一贯对文言文学习有畏难心理。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差,预习、习题巩固等好
2、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学生的认知及感悟能力是有限的。教学重难点1、陶渊明三种爱好及其淡泊、不慕名利的生活态2、会文章的深刻内涵,理解陶渊明的精神风貌。教学过程(包含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技术应用等)第一课时(完成预习)一、导入1、谈话:我提示几句诗文,大家猜一位诗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展示学习目标(屏幕展示)二、学生熟读课文,初悟文章。1、学生出声反复读文章,三遍以上。 2、教师范读,正音,规范朗读停顿节奏。学生齐读,看诵读情况。学生的朗读错误较多,主要是调号问题。(好、嗜、曾、结
3、、欤)3、学生有感情再读,教师了解学生领会情况。三、自主学习疏通文意1、齐读; 2、留给学生自学时间,明确要求①结合工具书,逐句翻译、并用笔注明重点字词;②对于自己不能理解的字词小组间小声交流;3、检查巩固文言词句四、结合文体知识、作者介绍加深对文本的感悟。1、介绍文体知识:本文是陶渊明假托五柳先生之名为自己写的一篇自传。(大屏幕)传记文,是叙述作者自己生平经历的文章。一般来说,自传要介绍自己的字的姓名、籍贯、年龄、性格爱好及思想发展等等,它的内容是真实的。之后教师举例介绍传记文章的特点。2、学生了解陶渊明的常识知识以及东晋时代的社会情况:资料
4、:(大屏幕)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满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官场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俭朴的生活。其诗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代表作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等。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故事: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上级派一官员到彭泽视察,有人深知此事马虎不得,劝陶渊明好生准备,不料陶渊明却说“我不能为五斗米俸禄,卑躬屈膝,向乡里小儿弯腰行礼!”当即脱
5、去官服,辞官回老家去了。从此不再做官。后世用“不为五斗米折腰”表示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名利奔走逢迎。 五、布置思考题:阅读本传记后,思考:陶渊明是怎样的一个人。六、作业:1、翻译全文并练习背诵课文。2、整理本文字词及文学常识。第二课时(分析感悟)一、温故知新,析前热身。(大屏幕练习)1、给下列字注音。嗜辄吝褐箪汲俦觞瓢屡娄欤2、解释下列词语会意: 辄: 萧然: 晏如:戚戚:汲汲:俦:觞:3、文学常识填空 陶渊明,著名诗人。一名,字,世称靖节先生,又自号,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官场不满,辞去官职,归隐
6、田园,过着俭朴的生活。其诗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代表作有《》、《》、《》等。二、整体把握,品言知人。(大屏幕一一显示问题,学生小组讨论然后明确归纳)师问:1、根据传记文章体例,请同学们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来写五柳先生的?请根据文中相关语句来回答。生明确:籍贯: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生活: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爱好:好读书,不求甚解;性嗜酒,期在必醉;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请同学们背诵相关的语句。 2、本文在行文中除了对陶渊明做了一般性的介绍外
7、,还有赞文,那么.,何为“赞”?赞语中的话和“传”中的语句有什么关系? 明确:(读书下注释)历史传记中常用"赞"来表达作者对所记人物的评论,本文是仿照史传体写的,“赞曰”是作者叙述完了五柳先生的生平事迹后对他的评论。赞是在传文后对五柳先生的评论。 明确:照应关系。如“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照应“不慕荣利”“衔觞赋诗,以乐其志”照应“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照应“不戚戚于贫贱”。“赞”中的语言对陶渊明的人格与品质进行了高度概括。 三、深入研析,体悟人物。(求学生精读多想,比较分析
8、,求得问题的解决。此环节也要不惜花费时间,不一定要把追求完美的答案作为教学目标,而应当引导学生在辨析问题能力上下功夫,以求理解更深入,思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