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读解·养气

诗意·读解·养气

ID:35269500

大小:16.32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3-22

诗意·读解·养气 _第1页
诗意·读解·养气 _第2页
诗意·读解·养气 _第3页
诗意·读解·养气 _第4页
资源描述:

《诗意·读解·养气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诗意·读解·养气○我认为,以深厚的生活和精妙的阅读为基础,创造出诗意,这应当是我们语文课堂不懈的美学追求。●是的,我对语文课堂的最高赞美是:就像一首诗!这里的诗,并不是指那些在书上供人反复吟咏的作品,而是指那些在课堂上让师生感受到的绽放、闪光,或者激荡。诗是语文课堂的生命,是语文课堂的本体,而如今,它正在从语文课堂中大量流失。语文课堂干枯、板结,令人可怕地乏味,甚至面目可憎。我们确实应当呐喊一声,以引起疗救的注意!○疗救得对症下药。我觉得,师生,尤其是语文教师自身的哲学意识与诗意审美感受,是决定课堂美学追求成功与否的关键。●你提到了诗意审美感受,我十分赞同。我

2、甚至想把感受这个词换成感觉。感觉往往与敏锐联系在一起,是一种非理性的直觉方式。感觉是师生对人生经验、情感经验、社会经验、生活经验、阅读经验、课堂经验等各种经验集合起来之后浮动在一般理性层次、经验层次上的一种情绪、灵气和悟性。○是的,这涉及到一个基础。如果把整个课堂比做河床的话,那么感觉无疑是浮动在整个河床上面最耀眼最灿烂最动人的浪花。但如果没有河水的流动,就会很快消失或者枯竭。也就是说,如果缺少经验的层次的话,感觉就没有什么价值,甚至不可能存在。阅读和人生的各种经验是师生感觉充分表现自由流动的基础,它构成了课堂诗意最坚实的河床。●语文课堂上师生最缺少的经验是读

3、解。读解是一门学科,一门探究文本意义以及意义的理解与创造的学科。人一来到世上,就被抛进意义世界。上至天文地理,下至草木虫鱼,大至立身处世,小至人情物理;情的骚动,语的呢喃,灵的呼唤,无不需要读解。这里有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具体实在的文学层面,叩问作品文本意义的生成过程;另一个层面是博大精深的哲学层面,揭示人的自我存在,探索人生的价值意义,展开对生存世界的理解。我认为,目前语文课堂尤缺哲学层面的读解。○这里首先要解决一个认识问题,即当我们在课堂上接触课文文本时,首先应当认识到它的意义就像一颗多面体的宝石,正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折射出五颜六色的光芒。以苏轼的《题西林壁

4、》为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这么四句28个字,字面意义描述庐山绚丽多彩,风姿各异;寓言意义(象征意义)表示正确认识事物,须保持距离;伦理道德意义指示处世待人毋偏执于一端。你简直没办法穷尽它!●是的,《题西林壁》还有神秘意义层面,它暗指执滞、偏枯者难悟佛门,难化解万事万理。苏轼精研老释,倾心佛道,有超脱尘世的思想。令人扼腕的是,我们的语文课堂常常只在一个层面给学生读解。就是在一个层面读解,也拿了条标准化的绳索,给学生的思想来个五花大绑。这好比我们旅游时看到某处自然风光,比方一座山,可以看成猪八戒背媳妇,也可以看成孙悟

5、空出世,还可以看成唐僧骑马,这完全是由于未经人工雕琢的天然的混沌状态才可能给游客这多样的感受,但我们偏要把它搞成猪八戒背媳妇的准确形状,搞得一点意思都没有。○但是这里是不是还得有个度,需要我们语文教师来把握?举个例子,近年来有人读解朱自清及其散文创作,把作家描写成一个性欲得不到满足的性压抑者,说由于过剩的性力受到道德的压制,于是走向旁道,在散文里长出一些别样色彩的枝干和叶子来,最醒目最动人的就是‘性压抑’情致。又有论者认为朱自清的散文《绿》,以水拟人,暗示黛绿少女,是作者性爱感情的升华,借了水之绿的象征描写表达了潜意识中那种&lsquo

6、;节制和诱惑之间’‘最诚挚的温情与最无情的贪婪的情欲之间’的冲突。更有甚者,说朱自清惯用女性形象来装饰他的想像世界用异性的联想来折射风景,有时失却控制,甚至流于‘意淫’。这些可能都是在运用神分析理论与方法来读解朱自清的散文,但他们似乎忘了作家的人格、所处的社会时代以及创作的历史背景,堕入了主观偏见,读出的也许只是他们自己。●这是一种误读。就合理的一面说,误读不失为一种创造;但不合理的是误读常常表现为随心所欲,胡乱猜想,走马观花,囫囵吞枣,妄自尊大,固执己见,失之偏颇,失之公允。以杜牧的《清明》为例,据

7、传,这首七绝诗原是杜牧任安徽贵池刺史时,因城西杏花村产名酒杏花大曲而特意创作的,分明是一篇广告词!可后人作过种种误读,现在还编入课本,引导学生去误读,成了一首写行旅之人借酒浇愁的寂寞乡愁诗。不固守作品的本事本旨这个窗,去找开另一扇窗户,确能发现许多新景观,但合理不合理的关键,我看主要是另一扇窗户后面的风景美不美。○你这样说我倒是可以接受的。仍以《清明》为例,若误读文体,将它作小令读: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词的节奏明快,一扫原诗愁绪。如果我们再误读成短剧:清明时节(时间),雨纷纷(背景),路上(地点),行人欲断魂(人

8、物神态),借问酒家何处有(对白)?牧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