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至·养气·心斋论文

五至·养气·心斋论文

ID:10757387

大小:55.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08

五至·养气·心斋论文_第1页
五至·养气·心斋论文_第2页
五至·养气·心斋论文_第3页
五至·养气·心斋论文_第4页
资源描述:

《五至·养气·心斋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五至·养气·心斋论文..毕业孟子说他善养浩然之气;《庄子》记有孔子教颜回心斋之术;现在更得楚简“五至”之说(见《上博藏简(二)·民之父母》)。互相参读后发现,三者之间,竟存在着深厚的思想关连;且分析如下。五至以形成时间为序,“五至”之说似应排在首位。其说曰:子夏问于孔子:诗曰“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敢问何如而可谓民之父母?孔子答曰:民之父母乎,必达于礼乐之原;以至五至,以行三无..毕业,以横于天下;四方有败,必先知之;其可谓民之父母矣。子夏曰:敢问何谓五至?孔子曰:五至乎,志之所至者,诗亦至焉;诗之所至者,礼亦至焉;礼之所至者,乐亦至焉;乐之所至者,哀亦至焉,哀乐相

2、生。君子以正。此之谓五至。按引文的说法,五至以达于礼乐之原为前提,乃为民父母者必至的境界,是修身养性的律己功夫(所谓的“君子以正”)。一旦至于五至,将能先知四方之败,免民于水火之虞。五至的细目,分别为志至、诗至、礼至、乐至、哀至。五至未及“仁”“义”,且以“志至”打头,形成为一个有别于儒典中其他常见系列的特殊系列;这一点特别惹人注意。看来,其从“志”字开始,并抬出礼乐之原作前提,显系意在提高“何如而可谓民之父母”这一问题的档次,使之从一般的仁政范围和恕道水平,提升到哲学高度来讨论。我们知道,在《礼记》中,曾经不止一次地在不同层次上讨论过民之父母问题,并收录有三条不同

3、内容的记录,具体要求颇为参差。其一见于《表记》,文曰:子言之:君子之所谓仁者,其难乎!《诗》云:“凯弟君子,民之父母。”凯以强教之,弟以说安之。乐而毋荒,有礼而亲,威庄而安,孝慈而敬。使民有父之尊,有母之亲。如此而后可以为民父母矣。非至德其孰能如此乎?这是以仁政要求于民之父母的例子,虽然也提到了“非至德”莫办的话,其具体内容则未曾超出教化养成的范围。其二见于《大学》,文曰:《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这是扩大了的絜矩之道或恕道,翻转过来的推己及人,是从道德上要求于为民父母者。其三见于《孔子闲居》,其文句与竹简《民之父

4、母》大致相同,都以“必达于礼乐之原”为首要条件,将为民父母定位为世界观的问题。众所周知,儒家主张以礼乐治国。只是其所谓的礼乐,并非玉帛钟鼓之类的礼乐之器,亦非揖让进退、高下疾徐之类的礼乐之用,而是礼乐之所以为礼乐的那个“礼乐之原”或“礼乐之本”;简单说来,就是藏于礼乐之中、化形而为礼乐的“志”。“志”者意志、志向,心之所之。唯心意空灵,不可闻睹,而情动于中,必将“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大序》);于是由志而诗、乐生焉,是为“志之所至者,诗亦至焉”,以及——请容我们仿造一句——志之所至者,乐亦至焉。其

5、他礼之所至、哀之所至二者,亦大体如此,皆随志之所至而至。因此,五至之中,志之所至最为根本。五至之间,是一对四的统领关系,不是字面上所示的逐一串联关系。这也就是说,诗、礼、乐、哀四者,其地位是均等的,大家都是志的表现,都随志之所至而起,都是具了体成了形的心志。而志,则是礼乐之原,是一切人事的大本,是沟通天人的锁钥。为民父母者,不应止于能够施仁政、行恕道而已,还必须立志励志,应该首先有志于道,然后方可有形于言行,有容于哀乐,而俨然君子矣。养气五至之说到了孟子,一变而为养气之论。孟子曾说自己善养浩然之气,学生问以何谓浩然之气?孟子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

6、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孟子·公孙丑上》)按这个说法,浩然之气是靠“集义”而慢慢培养起来的,需要“义与道”的配合,且不能有任何亏心行为,以免泄漏。一俟养成,则将“塞于天地之间”,万物皆备于我矣。我们看到,这个浩然之气,虽说“至大至刚”,可以“塞于天地之间”,却并非是第一性的;在它上面更有“义”“道”“心”在左右和主使,使之塞或使之馁,成其大且成其刚。而这个主使者“义”“道”“心”,正就是我们上一章所见过的那个“志”。这一点,看孟子的另一提法便将了然。孟子说: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

7、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同上)这里有个志、气、体的梯级。志是气之帅;所以“志至焉,气次焉”,志到了哪儿,气就跟着到了那儿。志和气的这种主从关系,正是五至说中所谓的“志之所至者,诗亦至焉”那样的亦步亦趋关系。五至中其他的“礼至”、“乐至”、“哀至”,就其性质来说,正与“诗至”相当,也是随着“志至”而亦至的诸气。志、气、体三者之中,“志”是不可闻睹的,因“气”而显;“体”虽有形而实在,得“气”始充。所以,“气”便成了三者的中心,成为特别值得关注的对象。在儒家著作中,这样的气,远不止于五至说中所已提到的那几项,譬如帛书《五行》篇中,便有所谓“仁气”、“义气”、“礼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