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_1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_1

ID:35267081

大小:17.11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3-22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_1_第1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_1_第2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_1_第3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_1_第4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_1_第5页
资源描述: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_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学海吟诗冬夜读书示子聿南宋·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赏析】这首诗以思想和哲理取胜,即使在科技日新月异的现代,仍然具有较强的启迪和借鉴意义。诗的前两句,赞扬了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以及做学问的艰难。说明只有少年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竭尽全力地打好扎实基础,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诗的后两句,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这是做学问的诀窍。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只有经过亲

2、身实践,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诗人从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凸显其不凡的真知灼见。“要躬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力求做到“口到、手到、心到”;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通过亲身实践化为己有,转为己用。作者的意图非常明显,旨在激励儿子不要片面满足于书本知识,而应在实践中夯实和进一步获得升华。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目标导航小小罗盘,导引学习方向1.理解并积累生字新词,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2.理解“格物致知”

3、的意义。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新燕衔泥链接资料文题背景1.题目解说“格物”就是探察事物,“致知”就是获得知识。前者是后者的手段,后者是前者的目的。本文主张要有通过实验观察事物、获得知识的精神。题目鲜明的亮出了本文的观点。亲近作者2.作者简介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科技大学等名校的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专家。1936年出生于美国密执安州,1962年获得博士学位。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研究,因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使离子物理

4、学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3.背景资料本文是丁肇中于1991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发表的演讲。丁肇中在这篇演讲中,以一个科学家的身份,对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行了反思,提倡要以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去探求未知的世界。课文全解1主题归纳本文由古代典籍中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作者自己的实例为论据,论证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号召中国学生应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才能对世界有所建树。2结构图解开宗明义:交代讲话目的分析论证:传统教育弊端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经验论证:新知识靠实验应有探察和精神总

5、结全文:提出殷切期望3.写作特点(1)扣题开谈,适时立论。文章一开始并没有直接提出全文的论点,而是紧扣文题,先引用《大学》中的句子,扼要说明“格物致知’的意思,强调探察物体即实验在现代学术中的重要性。然后在大处落笔向中心处靠拢,先说明中国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淹没了其真正意义;接着从实验过程的两个特点,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作者自己的亲身经验,分析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两个意义,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2)风格朴实,方法多样。这篇演讲词简短精要,朴实通俗,

6、读来亲切有味,没有说教气息,这种风格也是漫谈式论说文的一个特点。这种风格的形成除了语言的明白通俗外,与行文的灵活和说理方法的多种多样也是分不开的。采用的说理方法:一是引用古语。如,开头引用《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指出它的意思。第三段中引用了《大学》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而是摆事实与讲道理有机。结合。列举事例时,采用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相结合说理的方法。三是运用对比。如中国传统教育淹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市通过内心体悟和自我探讨,与科学进

7、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试验得到形成鲜明对比。4.问题探究(1)第11自然段里,作者是怎样阐释中国学生高分低能现象的历史渊源的?王明阳的思想其实是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典型代表,它作为一种文化背景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思想,偏向于抽象思维,忽略实地探查,偏重于理论而而轻视实验,因此,高分低能现象就产生了。这样论证,从一个角度证明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2)丁肇中认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细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作者在演讲中举了王明阳“格竹”不是通过做实验对竹子进行研究,而是对着竹子空想

8、,这样做,就远离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其实这是从另一角度对格物致知所做的解释;摆事实,讲道理,作者指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需要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也就是说要有真正的实验精神。练习说明一、熟读课文,思考一下,有些同学高分低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怎样学习才能适应现在的世界环境?此题意在引导同学理解课文内容,并能联系实际思考一些问题。有些同学之所以高分低能,是由于在传统教育的背景下,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偏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