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5266288
大小:13.9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3-22
《夸父逐日教学设计 _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夸父逐日教学设计为方便教师更好的教学,语文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夸父逐日教学设计,其教学环节之精彩、教学设计之精致、教学问题之精当,令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下面一起来学习下吧!夸父逐日教学设计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2)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3)准确背诵文章。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和翻译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文言文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夸父这一人物形象以及文章的主旨。教学重难点: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积累一
2、些文言词汇。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3、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方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五千年的华夏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创造了美丽的神话。神话是我们文学天地中灿烂夺目的瑰宝。精卫填海的故事还记得吗?那么你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呢?(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女娃补天,女娃造人)。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古代神话故事《夸父逐日》。二、展示学习目标:1.能正确朗读、翻译、背诵课文2
3、.积累重点词语3.理解夸父这一神话人物形象三、检查预习:1.什么是神话?2.请介绍一下《山海经》。四、整体感知:1、多媒体播放课文录音,要求学生听准节奏,并找出下列字的读音。夸父()逐走()河、渭()杖()2、学生齐声朗读课文。3、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文句,划出疑难字词,师生交流。学生可能有以下难解释的词语:逐走:竞跑,赛跑。欲得饮:想要。饮于河:黄河。大泽:大湖。邓林:桃林。4、找学生逐一翻译课文。生可能有以下难翻译的句子:饮于河、渭:就到黄河渭水喝水。弃其杖,化为邓林:他遗弃的手杖,化为桃
4、林。(生在翻译过程中,有些句子的语序可能没有调整,师提示:翻译时要作必要的调整。如饮于河、渭即于河、渭饮)译文: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5、全文仅37个字,但故事情节波澜曲折,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明确:逐走,入日渴,饮于河渭北饮大泽道渴而死弃杖化邓林6、多媒体展示视频资料,重现剧情。五、问题研究:过渡语:通过以上的朗读、翻译,我们对夸
5、父这一人物有了初步的了解,想一想,你认为夸父是怎样的一个人?1、你怎么看待夸父这一人物形象?明确:他是一个有胆量有决心,目标远大,气魄非凡,意志坚强的英雄人物。(对夸父这个人物,学生会有分歧,可能有学生认为夸父是不自量力,教师对此也不要断然否定,应该保护学生争论问题的积极性。可以从神话故事的特点方面引导学生从积极方面理解夸父的行为,从而理解夸父的宏大的志向,巨大的气魄。)2、你如何理解这则神话的主题?明确: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自然、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板书)(第一个问题讨论明确了,这
6、一个问题也就好解决了。从夸父这一形象,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人民敢于探索自然、走进自然的勇气和美好愿望。关键是要用神话的特点来引导学生。)3、成语链接:陶潜《读山海经》诗有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句,柳宗元《行路难》诗有君不见夸父逐日窥虞渊,跳踉北海超昆仑句。后来人们常以夸父逐日比喻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板书)六、学生自由背诵课文,展示背诵思路:学生背诵课文七、当堂检测,巩固所学:本节课我们翻译、理解、背诵了课文,下面对本节内容进行当堂检测。找学生逐一回答下列问题:1.《夸父逐日》一文选自《
7、》2.解释下面加线字。夸父与日逐走渴,欲得饮饮于河、渭3.翻译下列句子。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4.夸父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八、结束课文:黑夜给了我们黑色的眼睛,我们要用它来寻找光明,同学们!让我们树立远大的理想,为实现理想不畏艰难,不懈努力!九、布置作业:1、默写全文,写在作业本上。2、展开想象,扩写情节。给出示例:(逐日原因:心理描写,外貌描写)大地要是永远被黑暗笼罩,那,将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呀!不,我一定要追上太阳!此时夸父心急如焚。他的步履也越来越快,太阳把
8、他古铜色的皮肤烤得黑亮黑亮,像涂了一层油。汗水像汩汩的清泉,不断从身体里冒出。十、板书设计:夸父逐日《山海经》探索强烈愿望走:跑河:黄河自然→步行泛指一切河流征服顽强意志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夸父逐日教学设计的全部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查字典语文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教学文章!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