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之诗眼攻关目标和攻关策略

古代诗歌之诗眼攻关目标和攻关策略

ID:35265847

大小:13.63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3-22

古代诗歌之诗眼攻关目标和攻关策略 _第1页
古代诗歌之诗眼攻关目标和攻关策略 _第2页
古代诗歌之诗眼攻关目标和攻关策略 _第3页
资源描述:

《古代诗歌之诗眼攻关目标和攻关策略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古代诗歌之诗眼攻关目标和攻关策略作者:佚名攻关目标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元代杨载的著作《诗法家数》:诗要炼字,字者,眼也。由此可知,诗眼,是借人眼为喻的,指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精练传神或者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字词。诗眼的锤炼和安设在诗歌创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作诗点眼,犹如画龙点睛,能让诗作光彩四射,精彩百倍。古今诗家也正是通过巧设诗眼,将自己的情感态度、创作思想昭示给读者。一般而言,诗眼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表现为一首诗的凝聚点,提示诗的主旨,这是全诗的诗眼,叫诗中眼;二是诗中最精练传神的字或词,这是局部的诗眼,叫句中眼。对于炼字也即诗眼的考查,近年来频频

2、出现在各地高考试题中,仅2012年就有安徽卷、湖北卷、江苏卷、四川卷、辽宁卷等5套试题中出现了此类题型。准确地找出并分析诗眼的艺术表达效果,体味诗眼的艺术表现力,是这类题考查的重点也是难点。做题时我们要遵循诗歌的赏析规范,即字不离句,句不离篇。诗眼的最终指向是诗歌的意境或情感,我们可从诗歌的创作背景、诗歌结构、思想感情与形象、修辞和表现手法等角度体察诗眼的作用。由于诗眼是诗人耗费心血反复锤炼出的精当而又极富表现力的字眼,它是我们解读诗歌的一把钥匙,通过诗眼我们可以领会诗歌的艺术情趣,把握诗歌的主旨,窥探诗人的精神世界。所以诗眼也理所当然地成了历年高考题重点考查的对象

3、,并且这种倾向在今后短时间内也不会发生变化。攻关策略熟悉考查方式,准确找寻诗眼在近几年的高考诗词鉴赏题中,诗眼类题目主要有以下几种考查方式:1.直接鉴赏诗眼,如2012年安徽卷第9题: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2.找出诗眼并鉴赏或分析其成为诗眼的原因,如2008年全国卷Ⅰ第12题: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3.比较鉴赏,如2006年福建卷第10题: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

4、其他词?请简述理由。对于诗眼的鉴赏,我们不应只局限于字词本身,而应结合诗词的创作背景,对所考查的诗词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对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有初步的理解和领悟。在此基础上再去考虑诗眼对于意境营造及情感传达的作用。因此对于典型的诗眼类试题的解答一般应包含下面几方面内容: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明该字或该字所在诗句运用了何种手法;④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下面我们就以2012年安徽卷的诗词鉴赏题为例来说明:最爱东山晴后雪〔宋〕杨万里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5、。问题: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这首诗描写了东山雪后阳光朗照的美丽景象。前两句诗人写到自己因为只顾着追逐寻觅胜景而忘记了寒冷,偶尔在春风中站立,在夕阳中放眼观赏美景。后两句抒写自己最喜爱的东山天晴之后的雪景,精妙之极。这首诗语言浅俗,但用字讲究。尤其是第四句软红光里涌银山,一个软字,赋予夕阳光芒以形象的触觉,写出了夕阳的无限美好;而一个涌字,更是化静为动,赋予画面以动态之感,增添情趣。参考答案:软即柔软之意,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为涌动之意,运用比拟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

6、出的奇丽景象。关于如何找寻诗眼,我们除了结合整首诗的意境外,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从词性的分析入手,重点找动词。在五言诗的完全句中,常常前两字是主语,第三字是动词所在;在七言诗的完全句中,常常前四字是主语,第五字是动词所在。在众多的词类中,动词是叙事、写景、状物、抒情的关键字,因而自然成为诗人锻炼诗眼的重要对象。此外,形容词或词类活用也不容忽视,有时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能。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一剪梅》),句中的形容词红绿,用作使动词。诗人通过樱桃变红、蕉叶转绿的动态,抒写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与慨叹。我们在攻关补给中会详细介绍一下动词性和副词性

7、诗眼的鉴赏方法。二、从分析修辞手法入手,诗眼的锤炼往往运用拟人、夸张或通感等手法。云破月来花弄影,破弄二字,将云月拟人化,使云月花影之意象流动传神,境界全出,可见词人炼字炼意的精湛技艺。寺多红叶烧人眼与红杏枝头春意闹正是由于巧用夸张、通感,炼出了烧字、闹字的境界。另外,关于诗眼还有一种考查方式,虽然在高考试题中未曾涉及,但在各地的模拟试题中却经常可以见到,一般是考查诗中眼或句中眼在全诗或某联中的作用,这类题型往往会涉及诗歌的结构布局和情感传达,我们在下一版中会有详细的例题解析。(来源:《语文报高考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