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蒹葭》课例谈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提问

从《蒹葭》课例谈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提问

ID:35264822

大小:19.23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3-22

从《蒹葭》课例谈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提问 _第1页
从《蒹葭》课例谈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提问 _第2页
从《蒹葭》课例谈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提问 _第3页
从《蒹葭》课例谈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提问 _第4页
从《蒹葭》课例谈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提问 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蒹葭》课例谈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提问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从《蒹葭》课例谈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提问阅读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础,它的教学质量与效率极大程度决定着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古诗文教学由于作品精美、有利于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在整个语文阅读教学中比例最大。《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不过,学生由于经历、文化知识不够,对许多作品,例如高度凝练、思路跳跃、离现代久远的古诗文,理解、感悟起来都较困难,教师在教学中也很难达到新课标的规定。其实,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是很关键的,教师提问的策略直接影响到阅读教学的质量与效果。教学中

2、一些教师常忽视提问,走入重知识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重分析轻综合的误区,急于向学生灌输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分析,而忽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创新思维,结果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实现不了教学目标的局面。这种教学最明显的特点是教师在课堂上一问不发。有的教师改变教学方法,也问学生问题,但往往以自己为主,一问到底,把学生问得失去了兴趣,最终无人回答。有的教师连问学生数遍,可没有学生回答,只好自问自答,演独角戏。不少教师则问每一个问题学生都报以大合唱式的一问齐答,学生好象很快明白了,其实什么也不明。还有的教师则一问连一问,把学生的思路一步步顺利牵进自己提前设计好的套子里,教学看似很成功,实则学生对作品

3、根本没有自己的感悟、评价。另有一些教师则积极开展语文的探究式学习,先进地改变提问策略,整个教学过程全由学生讨论探究、自由发问,但教师不点拨、指引,学生的提问、思考、探究只能停留在形式,学生不能真正深刻理解课文,更形成不了自己的感悟、评价。可见,教师一问不发、一问到底、一问连一问、自问自答、让学生大合唱式的一问齐答、全过程让学生自由发问等提问方式都是不可取的。看来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提问确实是很重要的,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研究的。那么,在阅读教学特别是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应怎样问、问什么、采取哪些提问策略才能真正促进学生思维,让学生有自己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让学生在积累、感悟、运用中提高自己

4、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从而提高整个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呢?记得那年我参加广东省中青年初中语文教师阅读教学竞赛,执教《蒹葭》一课,获得一等奖。《蒹葭》是一首爱情诗,也是《诗经》里的名篇。整个教学过程我设计了导入引趣、走进《诗经》、感悟听读、探究品读、诗歌与我五个教学环节,在探究品读这一重点教学环节中我提了四个问题。下面,我就以《蒹葭》一课为例,和大家共同探讨自己的三点收获和一点反思。整节课,学生回答问题积极、踊跃,答案精彩纷呈,气氛活跃、轻松,较好地训练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创造力,提高了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达到这种效果是和以下前面三点分不开的:一、提问时用心把握问题的性质1、适

5、中的密度:教师的提问不能太多,又不能太少,密度要适中。提问太密,学生没有足够时间对这些问题进行冷静、独立的思考,只能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砥砺不了思维;问题过少,又不能对恰当地分析处理教才、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思维起到帮助作用。所以,我遵循少而精的原则,整节课一次性提了四个问题:⑴诗人与伊人认识吗?他们分别是怎样的人?⑵诗人追求伊人成功了吗?猜猜诗人此刻的心情?⑶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为什么要写这些景物?⑷诗歌三章内容相同,仅换了几个字,你认为是否重复多余,为什么?然后让学生在探究品读整一个重点教学环节从容讨论、解决。2、适宜的难度:教师的提问要让学生跳一跳才可摘到果子,即这些问题学生在

6、没有认真阅读和深入思考前是不能回答的,但通过认真阅读、思考后能回答,而且是班里大多数学生经过主观努力之后能够回答的。我提的四个问题难度适宜,而且程度各不相同,基本上全班学生都举手,觉得有话可答、好答、想答。所以,这四个问题成了学生讨论、探究的原动力,也顺利推动了课堂上的探究式学习。3、发散的答案:这些问题是很有弹性的,按一下会产生许多发散性的答案,绝不弹出唯一的、标准的、硬性的一个答案。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能有机会表现独特个性、创新见解、发散思维、大胆质疑这些品质。我设计的这四个问题,正是这种能发散缤纷焰火的烟花。如第⑴个问题,学生谁都有话说,而且说的又各有各的不同,各有各的道理。有六

7、人回答了第⑴个问题的前半部分(诗人与伊人认识吗?):⑴诗人认识伊人,否则就不会追求伊人;⑵诗人不认识伊人,只是见过一面,一见钟情;⑶诗人不认识伊人,只是想象有这么一位符合自己追求条件的人;⑷诗人认识伊人,但伊人不认识诗人,诗人单相思;⑸诗人、伊人互相熟悉,但伊人不满意诗人;⑹诗人、伊人互相熟悉,伊人喜欢诗人却不能答应诗人。对问题⑴后半部分其中的伊人评价又有四种:⑴伊人美丽,所以诗人才会追求,爱美之心人皆有之;⑵伊人不美,但有高洁的心灵;⑶伊人不美,但在那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