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

ID:24264369

大小:10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3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_第1页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_第2页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_第3页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_第4页
资源描述: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  提问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教学艺术。有效、实效的课堂提问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应潜心研究提问,精心设计“提问”,以增强提问的艺术性,进而打造出能够促进学生发展并彰显自己教学艺术的“提问”风格,提高教学实效性。  一、锁定重点,富有主导性  庞杂、琐碎、肤浅的提问是导致阅读教学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课堂提问应该围绕文本的重点内容,设计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含金量高的问题――“主问题”。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进行了“主问题”设计的学习与探索,力求用少而精的富有牵引力与主导性的“主问题”来取代多而劣的“细小问题”。如教学鲁迅的《故乡

2、》,在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故事背景之后,抛出了这样一个“主问题”:作者眼中的故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通过对文本信息的阅读、检索,很快得出结果:故乡的面貌发生了变化,故乡的人也发生了变化;然后以此为主线进行调控,安排学生继续研读文本,比较分析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前后的变化及发生变化的原因;最后继续追问:作者为何要写这些变化?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学生对文章主题的思考。实践证明,“主问题”对阅读教学能够起到主导和支撑作用,引领着学生进行阅读与思考、理解与品鉴、交流与分享等一系列智能训练活动。它好比一个火车头,牵引着学生思维的车厢,顺利地行驶在阅读的轨道上。4  二、瞄准难点,富有针对性  难

3、点是理解文本过程中的“拦路虎”,也是教师设疑、解疑的一个“靶心”。射击要瞄准靶心,设计问题也务必要瞄准难点,讲究方法,设计出富有针对性的问题,化难为易,对学生进行巧点妙拨,帮助学生消灭阅读中的“拦路虎”。阅读《阿长与》,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是一个难点。作者先写“讨厌”憎恶”阿长,但在结尾却说“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如何理解作者的感情?――文本后面呈现的这个思考题也触及到了这个难点。面对眼前的“拦路虎”,学生不知所措。此时,设计了“作者为什么讨厌阿长?”“作者为何又怀念阿长?”这样两个小问题,引导学生阅读与思考。通过交流,学生对问题的答案很快达成共识;接着又追问:

4、阿长身上存在的这些缺点影响她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吗?通过分析与比较,学生豁然开朗,迅速领悟了“欲扬先抑”的写法之妙。  三、激活思维,富有启发性  富有启发性的提问可以化难为易,激活学生思维。学生对文本的兴趣不是一开始就有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针对学生的心理与认知特点,选取不同的方法与手段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之思路开阔、思维活跃。“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是《记承天寺夜游》中的一句景物描写,体现了作者写作时的“惜墨如金”。倘若在教学中,只是单纯地通过翻译语句帮助学生理解句意,则无法引领学生进入其意境。于是采用了“增删法”,通过以下两个问题来促进学生的理解与探究

5、:①如果把原句改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4,你认为可以吗?②如果在原句后加上“远处蝉鸣鹊啼,近处蛙声阵阵”,你认为合适吗?学生通过比较、分析,认为对于原句不能删减也不能增加,从第①个问题领悟了比喻的精妙,从问第②个问题中体会到了作者从中营造了一种幽远空明的意境。这个问题的设计富有启发性,能够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加深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理解及写作方法的借鉴。  四、拓宽思维,富有发散性  有效的提问在于能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拓宽思路,促进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掌握解决同一问题,进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教师要帮助学生打通课内与课外的隔墙,把课本知识与课外知识链接起来

6、思考问题,以扩大知识的运用价值。如执教《桃花源记》,在学生领悟到文章“抨击社会离乱,追求自由幸福”这个主旨后,不失时机地提问:“你愿意做一个陶渊明这样的人吗?为什么?”学生思考后,纷纷表述观点:“如果人人都这般逃避现实,那么社会就不会进步与发展。”这样通过提问与交流,水到渠成地引出了陶渊明消极避世的一面。实践证明,拓宽思维,设计富有发散性的问题,正是促使学生“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的重要手段。阅读教学中的提问应采取阅读期待、阅读反思与批判等策略,强化学生文本解读与鉴赏能力的提高,为学生阅读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五、因势利导,富有技巧性  有效的提问拒绝“搬竹竿进胡同一一

7、直来直去”。因为平淡无奇的提问会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扼制其思维发展;而如果以“曲问”、“活问”的方式设计并呈现问题,则能给予学生思考的动力。“曲问”4就是转变提问的角度,让思路“拐一个弯”,或从反面、或从侧翼,寻找思维的突破口。《小橘灯》中有一处文字: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教学时,要求学生思考小姑娘话没说完的原因,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小姑娘话没说完就打住了,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哪儿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